第61章 乡邻亲睦
连着三年,来拜年都不欢而散,钱家大房的人气得要命,二房的人也不舒服,四个人一脸沉闷地在街走着,钱先诚连去朋友家拜年的心情都没了,就这么怏怏地返回家。
文瑾很快就恢复过来,和文翰换了衣服帮着史大爷收拾鸭棚。现在鸭子还有三百多只,占用了两个鸭棚,这个工作量可不小。
史小峰在替爷爷干活,今天不用做豆腐,他闲了,看到文瑾过来,他大气地一挥手:“你俩回去吧,我一个人就好!”
“还是一起干吧,冬天冷,不能用水冲洗,干得慢。”文瑾说完带上口罩,文翰和史小峰用铁锨铲,文瑾用竹扫把清扫,一刻钟就干完了一间鸭棚,然后又换到第二间,也是很快就完。
然后,撒上石灰,在史大爷烧的热水里,三人用猪油碱土皂洗了手。
“文瑾,我做的腐竹和豆腐皮好吃不?”史小峰问。
“好吃!”文瑾点头,史小峰是根据她的描述,琢磨好久才弄出来的,冬天没有水车,做豆腐全靠人工,还好有史大爷帮忙,可在春夏,他其实很闲,每天精力过剩,但豆腐做多了又卖不掉,闲的难受,文瑾便让他试制这些。
没想到史小峰腊月里忽然来了灵感,竟然成功了,年前拿给文瑾,可惜文瑾没时间做,还是三十晚上吃火锅才用上了。
“呵呵,文瑾,等天气暖和,我就可以做些腐竹晒干,试着卖一卖,那个东西好存放,吃起来又方便,又好吃,应该好卖的。”
韦氏也说不上来,两人正在面面相觑,有人串门。
“文瑾,今年冬天我们买了你家的鸭子,你可要负责教大家怎么做火锅哟。”
初一讲究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就算文瑾的饭好吃,也没人肯尝尝,她们有人坐到韦氏整出的茶桌前,有人根本就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打声招呼就走了。
围嘴的中央,做了个口袋,韦氏给每个孩子的口袋里,装了一大把的生,然后又每人几个。
“哎呀,这是做什么饭呀?怎么这么香呢?”年轻一些的人忍不住问出声来。
“好好好,来,伯母给你们发吃。”
“二伯,你说咱们辛苦一年,所谓何来?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农人不就为了身上衣服口中食吗?节俭是应该的,可节俭也该有个度吧?收入十分,只一分,算不算吝啬?”
“这孩子,恁会过,骨头都不放过。”一个大妈打趣她。、
“没问题!”文瑾笑呵呵地回答,脑子里迅速闪出一个念头,到了冬天,可以把鸭子和酸菜配到一起卖,吃的人多了,不愁价格上不去,嘿嘿。
文瑾便拿出切好的羊肉片,仔细解释涮锅是怎么回事。
韦氏平时很和气,文翰和文瑾也总是笑眯眯的,他们搬来第二个年头,家里就有不少孩子上门,今年就更多了。
孩子衣服外面,都穿着防脏的围嘴,男孩子上面绣着老虎,女孩子则绣的儿,从脖子下来到前襟,跟个围裙一样,把前襟遮得严严实实。当地人喜欢给孩子做这个,每人都好几个,脏了就换,十分方便。
一家人心情大好,文瑾换了衣服,洗手下厨,准备做午饭,她买了一只羊羔,想好好吃顿羊肉火锅。
文瑾和文翰回到家,看到韦氏和钱先诚正在给几个小朋友分生,听着他们叽叽喳喳说吉祥话,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午时已到,韦氏整理贡品,钱先诚给祖先上香,然后端上文瑾舀出的一碗羊排和汤,嘴里念念叨叨说了几句祝词,这才正式开饭。
文翰点头,替文瑾往下算:“史大爷病好了,一个月也有二百文,今年还有卖鸭粪的钱,估计最少也有七八十文呢。”
“二伯,咱鱼塘的鱼,有上千条,一年可有吃了一百条呢?”
一般孩子初一收的礼物,能吃到正月末。
“哥哥,别看小峰一天才挣十来文,一个月下来也有四五百文了。不光这个,他家还不怎么钱呀,吃菜有咱地里种的和豆腐,一年二百天有打破的鸭蛋,偶尔咱给个鱼呀鸭子的打牙祭,他和爷爷只买点米、面。祖孙两的衣服,穿的都是又结实又便宜的粗布。”
汪晗老婆跟文翰开玩笑:“小秀才不早说,早知道你家冬天的鸭子便宜时,买上几只炖了。”
“骨头炖汤,羊肉一会儿涮着吃。”
正月初一就是这样,除了亲戚,邻里街坊也会互相拜年的。
“好!”史小峰很高兴地答应道。年前,有媒婆上门,给他提说张坊村的一个姑娘,史大爷准备过年时间打听打听,若那女孩子是个实在的,就为孙子定亲,秋后或者明年就可以娶媳妇进门了,两年前简直家不成家,现在竟然能娶媳妇,过正常人家的日子,祖孙俩都特别高兴。
收了礼物的孩子,叽叽喳喳说着好话,然后道了再见,你推我挤地跑了,很快第二拨小孩子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