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研讨
文瑾眨着大眼,一脸天真地道:“老爷,你可以带着那些大户去韦家湾呀,他们看到只要几年,就可以把荒滩变良田,说不定愿意在河滩买地,荒地改造需要人力,失地的农人只要有活干,就会有饭吃……”
柳全汉只觉得全身血液沸腾,他怎么没想到这个呢?
文翰却提出反对意见:“这样不好吧?咱山阳这几十万亩土地,岂不成了几个人的天下了?到时候百姓手里寸土皆无,也不好。”
文瑾歪头想了想:“哥哥放心,河滩多大呀,那些大户哪里会买下这么多?再说,那里也不可能都变成良田,津河旧道里面的水,也根本不够浇灌。”
“钱文瑾你还有什么办法?”柳全汉问。
“还可以让普通民众去买地,或者不是购买,而是共同开发。比如吧,文翰哥在河滩有八十亩地,我出四十两银子,可以改造出来,那地最后,咱俩平分,一人一半儿,这样,山前那边,有些富裕人家,孩子多,家里地少,这样可以把部分子弟迁徙过去,缓解人口压力,津河旧道那边的改造也好动手了。”
柳全汉点头,这也是办法,可还有不足之处啊。
文翰也想到了,他对文瑾摇头:“这个不好,村子里若不能跟韦家湾一样,有个领头的,一盘散沙,根本没法达到目的。”
“哥哥,一盘散沙的村子,卖地的就多,抱团的村子,很快就会大变化,反正能安抚多少算多少,只要不是全津河旧道的人春天里都去逃荒要饭,山阳就不会乱,熬过几年,改造好的土地产出增大,有了粮食,还发愁什么?没饭吃的,给别人干活就成了,不像现在,家家没粮,津河旧道的人,想寻个出力换饭的地方也没有。”
韦成岚也来帮忙,只有二十几亩地,一下子有六七个棒劳力,没几天就收完了。
文翰连连点头:“到那时候,老父台再派劳役,命人把没人的荒滩种树,山阳可就遍地绿荫,不愁饥馑了。”
杨迁一共住了三天,教文瑾辨认了二十多种药材,并且留下标本和加工方法,最后拿了五两银子的工钱,韦成岚送他回了府城。
津河旧道,不止山阳一县,若是这边做得好,别的地方却乱起来……,到那时候,他柳全汉想不出名都不行,皇上肯定会知道他的。
“哦!”众人齐声答应。
文翰最后,很郑重地道:“有什么事儿,多听听文瑾的意见,不要因为她小,就不当回事儿。”
大山这几天,来了好几趟山窝,先是听说钱先诚被抓,过来查看消息,后来是对受惊归来的钱先诚表达问候之意,接着,便是带兄弟帮忙收割水稻。
“这个当然好了。”
“舅舅,韦家湾的事情,已经捋顺了,村里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手接替你,咱们一起到府里或者省里走一遭?咱这里满山的药材,一是我们不识货,二是,没人收购,每年就那么在地里烂掉,多可惜呀,那可都是钱呢。”
如云书院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梁中省名气很大,曾出了一个状元,还有八个进士,二十二个举人。
“嗯,知道了。”
文瑾第二天回到家里,开始盘算怎样最大幅度的筹钱,她还想在河道边上,弄个猕猴桃园呢。
“那我们就从做药品开始,咱家在山窝建起一个药材收购站吧,虽然山窝村比较偏,可它离山近,又有一条大路,附近的人都喜欢走这里。”
在杨迁眼里,莫凌山遍地是宝,他一路走一路指点,有时甚至直接采挖:“这个叫长春七,药材是根,能镇痛、镇静,治风寒发热、关节炎等,用量挺大的,价格也不错。”
放下心事,他立刻就行动起来,给韦氏打了声招呼,就回了韦家湾。过了七八天再来时,带了个药农杨迁——黑黑瘦瘦,但却十分精干的中年人。
因为王举人要去京城参加春闱,文翰没地方读书,柳全汉不知怎么知道了,送来一封荐书。他朋友的亲戚,在和平陵府相邻的怀津府入云书院教书。
韦氏舍不得,可她还是理智的,知道儿子只有去好的书院读书,才能有出息,只好忍着不舍,为儿子收拾行李,让男人和弟弟,把文翰送去。
韦成岚听着听着,脸上浮出笑容来:“给他说,我们依然不收天麻和杜仲,采药的人多了,他还跟着受益呢,应该不会对咱有意见。”
“给王继善那边说,是你朋友委托的,不是和他夺生意,还有,他主打的可不是收购药材,仅限于天麻、杜仲,量也不大,其他都不收,咱们对他没什么影响。”
借给韦家湾的,一时还不了,若是津河旧道河岸真的开始动起来,她拿什么弄到大片土地呢?那细沙地,若是有了肥力,就是最好的种猕猴桃的土壤。
“要是出了大事,你别太着急了,得派人找舅舅,不要像上回一样,舅舅第二天才知道信儿。他是有本事的,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