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宗很有信心地道:“钱文瑾说了,若是能改造好,种水稻,三分之一的土地都吃不完。孙主簿劝我卖掉两千亩地筹钱,度过饥荒,后面的日子可就好过了。”
在座辈分最大的,是石光灿,他不想让话题老是这样说下去,他们心目中的少主,绝不是坐在房子里妄自菲薄、意志消沉的人,他打断石振宗的话,换了方向:“少主,这钱文瑾所说的,咱村人修渠养地,改种水稻,到底可行也不可行呢?”
“少主能有此胸襟,乃是我们石家一族的福分,是整个村里人的福分。”石启旺高兴地道。
赵立又是一道冰冷的眼风:“谁不知道你那侄子在大老爷眼里的分量?你这是让我招祸呢。”
石卫村率先在山阳县城,贴出布告,希望能卖地筹钱。同时,他们村里的人,不顾严寒,开始凿石开渠。
屋里几个大人连连点头:“有道理。”
“什么可行?”
“不是,是听她讲如何带着一家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这才有银子供钱秀才去书院念书的机会。伯伯,你前年就提醒我,早作准备,是振宗没有把你的话当回事,才有今年这样衣食无着的悲惨日子,我愧对大家。”
“她说,明年会在韦家湾试种水稻,若是可行,咱们就可以有样学样了。但有一条她说的,便是立刻就能实行的。”
赵立心里着急,难免会有行动,在县里威胁几个能拿出钱的,逼着人家买地,柳全汉听说了,把他狠狠训了一通。
赵立一听,怒火填膺,一双小眼瞪得溜圆:“钱先生见笑了。”竟然以为钱先诚在嘲弄他呢。
“四伯别说了,没得让振宗羞惭死。”
“少主这是什么话,你还小啊,前年也不过十四岁……”
“可是,少主,咱们眼下的饥荒,怎么度过呢?”石光灿问。
石卫村的两千亩地,刚开始还想卖出一万两银子,见无人问津,慢慢降价到八千两、五千两、四千两,最后一千两也卖不出去,村里人十分泄气。
赵立想了想,觉得主意不错,脸上表情和缓,伸手拍了拍钱先贵:“你不错!”急匆匆出去了。
赵立见此情景,挺着急的,石卫村边上的涂家村、梁湾村,都有样学样,也准备卖地筹资,进行改造呢,可惜第一炮打不响,后面的人也都没了心劲。
钱先诚吓得额头冷汗一滴滴地冒出来:“大人误会了,钱某的意思,县城的人家,多少都有点依仗,你不如把眼光放到乡下,比如我那弟弟,你看着他只是个普通人家,可这几年,养鸭养鱼,这冬天还开了收购药材的铺子,其实,殷实着呢,对这样的人家使点力,说不定还能有希望。”
钱先贵看到了,从自己办公的小房子里跑出来:“赵大人这是怎么了?来来来,到小的这边喝口水,歇一歇。”
韦成岚前几天,带着样品,去了省城一趟,找到一个姓王的商家,那人试吃之后,赞不绝口,同意一条配好料的鱼,给十五文钱收购,他们准备去送第一批货了。
文瑾估计塘里,有两三千条鱼,这一项下来,就是几十两银子,虽然不如收购药材挣钱,可她若能和省城的商家挂上线,后面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韦家湾的鱼塘里,也有两千条鱼呢,韦成岚只等这一趟回来,也把自己那边的鱼如法炮制,卖进省城。
河面上的冰,已经冻得如石头一般,他们只需要把这些东西运到冰上,便可以用驴子,拉着简单的爬犁,从旧津河,进入新津河,运到省城里去了。沿途,累了就在冰上搭帐篷居住,不要住店,四五天时间就到了。冰上行驶,比陆地快了好几倍呢,运费一下子就节约下来了。
赵立委托黄乡吏来山窝找钱先诚,刚好是文瑾不在家的日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