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现在做的,就是为以后打基础。”
石卫村谁敢怪石振宗?谁又敢怪侯氏呢?
原来打算把二十几亩水稻田,变成猕猴桃园,可现在,她改变主意了。吃饭第一,她得保证口粮田,其次才是挣钱的事儿。
石卫村的池塘蓄的水,让猪粪养绿了之后,侯氏去山窝看了一遍,也学着韦氏用老母鸡孵鸭蛋,现在,第一茬一百多只鸭子,已经出窝了,她在家养了七八天,便让鸭子下了水,反正是夏天,不怕水太凉,小鸭子扛不住。
“是啊,欢喜之余,担心鸭子太多,蛋不好卖出去呢。”
石振宗也被逗笑了,这里人,清明节家家户户煮鸡蛋,小孩子舍不得吃,都先当玩具,和别人的顶头,破了才吃呢,文瑾竟然能想到那里,让他怎不觉得好笑?
“还是回去一趟吧,这几个月咱俩在一起瞎练,到底对不对,也该让师傅指点指点。”
一千多苗,文瑾要栽二、三十亩地,为了早日完成心愿,在豆苗盖住地面时,文瑾一狠心,让把离水塘最近的三十多亩翻耕了,然后再种下大豆。
文瑾房子竣工,在家设宴谢匠人,石卫村的耆老,石振宗一家,以及韦成岚和韦家湾几个有头脸的,都来了。
“舅舅,我好久没去韦家湾,你那十几亩稻田,长势如何?”文瑾转移话题。
“哦,对呀。”文翰笑了一下,“我干脆给先生说一声,请几天假,在家可以多住住。”
韦氏和钱先诚都有些黯然,到现在,他们提起分家都还有些阴影,更别说文瑾立刻他们,搬出来了。
“明天,我就去买些厨房家具,地里的庄稼越来越高,我估计不得不经常在这里住了。”文瑾这是给韦氏吹气儿呢,虽然以前也在这里住,但借住就是做客,现在,有自己的房子,那就有搬家的意思了。
可惜饲料消耗很大,文瑾干脆割了豆苗喂猪,空地又下种复播,石卫村的人,直说她胡闹。
“二伯,你尝尝就知道了,这酒不醉人。”
“你怎么能这样?这片大豆,可是长得最好的。”
“好着呢,比不得山窝,但肯定会有好收成。”韦成岚笑着说,“明年,就可以把苜蓿地全犁了,种成水稻,那时候……”他两眼放光,满含希望。
石振宗已经看出端倪了,文瑾瞟了一眼,他立刻就闭紧嘴巴,没有把事情揭穿。
转眼端午节就到了。文翰的书院,要放三天假。
“二伯,这一壶是给你准备的。”文瑾拿起一个白瓷小酒壶,递给钱先诚。
“那有酒不醉人的。”韦氏说着,拿起酒壶闻了闻,这味儿,怎么淡很多?
沈隽眉开眼笑:“好啊,好啊,我挺喜欢吃酸菜鱼的。”
“好,文瑾,我一定会的。”
“我兑过水了。”文瑾低声道。
文瑾还没正式搬家,那些锅碗瓢盆都是借的,侯氏带着几个妇女,帮着韦氏全部洗净,送还给本人,这才告辞离去。
文瑾看着那些毛绒绒的小球儿,在水面打筋斗,又欢喜又发愁。
“大爷大伯,你们都应该知道,就算长到秋天,豆荚里也是瘪的,还不如跟着钱文瑾学,现在复播,说不定还有收成,不就是十两银子的种子钱吗?若是有收入,怎么也能赚回来。”
但造成这样的局面,怪谁?罪魁祸首钱先诚,又惭愧又难受,觉得很对不起“侄子”。
第二天早上,文瑾去县城买厨房用品,顺道看看能不能买几头牛。牛能耕田拉车,还能繁育发展饲养业,最大的好处是不愁卖不出去。文瑾不懂牛好坏,便带了个参谋,韦家湾的韦十三,他曾经给财主家养过几年牛,有经验。
韦十三赶着牛车,吱吱扭扭的声音里,文瑾坐在后车厢,迷迷糊糊睡着了。牛车颠簸,文瑾一路也睡不实,但有个梦,没完没了,拉着她醒也醒不来。
“钱小哥,钱小哥!”韦十三的叫声,让文瑾倏然醒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