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下毒
钱隽乃是朝廷显贵,以前很少有人敢惹他,因而从没想到过若是不能气势逼人,以一个小百姓的身份,该如何利用其他因素来取胜,文瑾今天的表现,让他猛然醒悟,群众力量原来如此巨大,利用得当,也是一柄利器。接下来,有他在人群里煽风点火,南港城东城县知县想包庇也没有办法,在将近万余百姓的包围县衙,等着听消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当堂审问,判了付彪兄弟归还付成娃一家饭店、宅院,发配充军,姚家一帮打手每人二十大棍,羁押十天,游街示众。
为了把这个案子做成铁案,钱隽当场就鼓动百姓大呼“青天!”,还请了一个代写书信的老秀才,写了万民状,送到知府衙门,要他转告上峰,表彰东城知县。
知县梁邦稳一肚子苦水倒不出来,这一篇万民状若是送到京城,让姚光远看到,他的官儿就别想当了,可他骑虎难下,有什么办法呢?自从来到南港城,他没少巴结姚家,从修桥到铺路,恨不能榨干百姓,取信姚光远,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眼看还要和姚家结仇,他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还是师爷一句话才让他安心下来:“知府大人也是个有成算的,怎会把那样的东西送达上听?”
知县一想,可不是这样嘛,南港城谁敢说姚家一个“不”字?这事儿出来,知府只怕也会尽量捂着藏着,绝不会轻易捅出去,这才勉强安心。
南港城知府果然和梁邦稳的师爷想到一块去了,他拍着胸脯向送万民状的百姓保证,一定会把他们的心意上达天听,回头就悄悄把这个案子压了下来,并且通知姚家,等过了这个风头,付家兄弟就会释放出来,但要求这两人三两年不要再南港城出现,暂避风头,姚家那边只不过争一口气而已,才不会在乎付彪兄弟,自然一口答应。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付成娃一家回到自己的家园,又把小饭馆好好清扫粉刷,收拾干净,在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张,昔日的老顾客听到消息,纷纷前来捧场,小日子又安安稳稳地过了起来。
钱隽和文瑾一家,也继续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姚家人却坐卧不宁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还有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都是说召集的地盘容不得有人觊觎,当家的姚家二老爷,姚光远的二弟姚志远,他觉得钱隽绝不会是个普通商人,唯恐是京城大哥的对头派来寻事的,便把事情经过细细写入信中,甚至连钱隽的长相、气度和手段、作为都没放过,还让家里的幕僚画了一幅小像,派人乘船送去京城。
姚光远一听姓钱,心里就发毛,拿着画像,越看越像钱隽,他第一想法,认为钱隽假装失踪,是永昌帝派出去专门查各地的官员民情去了,当时就吓得浑身冷汗,第二天看到皇帝时都战战兢兢的,但永昌帝却没有任何异状,姚光远下朝回到家,猛然醒悟钱隽流落民间,不是皇上的安排,而是他自己故意的。
“哈哈哈,从今以后,我倒要看看,你沈明昭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朝廷之上,摆出文臣领袖的姿态!”
文瑾正要让人查看那些龙眼,门房传话进来,说是官差到了。
姚光远似乎看到自己以后的光明前途,忍不住大笑起来,伺候他的随从吓得贸然推开门,对他审视地看了又看,确定自己家老爷,是不是得了失心疯了。
文瑾见她勤勉、有礼,还让春明赏了一角银子,足有两分的样子,香嫂喜出望外,在后面的日子里更是精心。
“看什么看,出去!”姚光远就是一个小人,自然对这种小人想法洞察分明,他不高兴地摆摆手,把仆人赶出去,这才凝眉思索着,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即不伤及自己,又能揭开沈明昭和钱隽上演地这一场“双簧”好戏。
香嫂洗好了龙眼,放在竹子编的筲箕里沥水,她刚要提着脏水准备倒进排水沟,就看到张妈妈捂着肚子:“唉哟,唉哟!”
钱隽一愣:“张妈嘴馋?”他掉回头又去问厨房的人,文瑾随后跟着,香嫂很怕钱隽,看到文瑾,胆子似乎大了些,呜呜哭着道:“张妈抓了一把龙眼吃了,我不让她吃的,可是管不住。”
——哼,沈明昭呀沈明昭,你这一招也太损了,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竟然置这么多人于痛苦之中,我姚光远再小气,也没有做过这么阴损的事情。
香嫂见龙眼又大又规整,就买了二斤拿进去。
春明一脸惊慌地给文瑾汇报:“大夫说,张妈是中毒死的,老爷把厨房的人全部关起来了,正在审问呢。”
结果竟然是个小核桂味,文瑾很满意:“这个我不懂的,你觉得好,便可以买了,只要不是故意蒙我就是。”
“张妈早上和大家一起吃的饭,没有任何问题,别的人,连个肚子疼都没有。”
“龙眼?这个有问题吗?”钱隽下意识地问,家里天天吃这些,他直觉不会有问题,但就在说话的当间,和文瑾对视了一眼,两人都白了脸色——若是外面有人想要害他们,只要稍稍查访一下,肯定会从这个方面下手的,谁会注意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当他们把有毒水果卖到这里,转身融入茫茫人海,就是想找,也难如大海捞针。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沈明昭根本就瞧不上姚光远那点儿伎俩,姚光远却处处与他为敌,比如在对待北疆的事务上,去年,沈明昭毫不妥协,是最坚决的主战派,姚光远认为,那是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是沈明昭的人,他那么做,自然是为了扩大他的势力,现在,北方的鞑子内部,出现分裂,堂兄弟争得你死我活,沈明昭又改变了主意,主张支持其中实力较弱的一个,打击另一个,尽量和平解决问题,姚光远也改变了主意,他认为应该趁机打一仗,跟西疆一样,把鞑子打痛、打趴下,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姚光远实在不信任两个弟弟,他们的能力和钱隽相差太大,于是,他把自己身边得用的师爷张茂随派了过去。
看到香嫂有些为难地端上洗好的荔枝,文瑾还有些疑惑她怎么有那个表情,结果这一眼,让香嫂更是紧张到汗溜满面:“太太,这个荔枝也好吃的,就是个头不大,今天来的人少,就这一家。”
他不是故意要和沈明昭唱反调,而是因为兵部尚书的小女儿,嫁给了他的铁杆拥趸——大理寺卿的二公子,成了他这个阵营的人,要打仗,兵部的权利会大大增加,那他的势力也就跟着增大了,他认为沈明昭改变主意就因为这个,见他摆出一副以国事为重的模样,心里常常十分鄙夷,觉得沈明昭就是个大骗子。
站在钱隽身后的王杰赶紧走过去,似乎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在两人错身之时,一个五两的银锭就塞在了他手里,捕头手心一转,把银子放进袖子,紧绷绷的脸皮便有了些笑容。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污染,南港城又潮湿多雨,空气清新,水果上几乎没有灰尘,文瑾还是要求香嫂洗两遍再端上去,香嫂是个实在女人,东家太太给的薪水不错,为人也和蔼,她从来不偷懒,让做什么,便做什么,她放下洗龙眼,转身去打水,旁边洗菜的粗使婆子张妈妈伸手抓一把。这是文瑾在南林府买的仆人,干活倒是很利落,就是馋了些,香嫂是新人,还不敢惹她,只好当做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