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山下奉文自己也暗暗的叹息,如果早一些了解到热带丛林作战的便利,或许帝国陆军采取特别的战略,不再从北方平原和寒冷地带做正面进攻,而侧重于南方的话,就能成功避免被中国方面强大而精准的邪乎的炮火与空中联合打击,搞得那样悲惨,损失那样惨重!
真正进行了热带训练与作战的研究之后,日本陆军才搞清楚,原来遮天蔽日的丛林和复杂多变的山地加在一起,完全就是高技术水平军队的克星啊!
想想看,生长迅速、四处蔓延的热带植物会把所有的道路每天换一个模样,密密麻麻的高大雨林则能够极好的阻挡空中侦查,甚至用携带了红外探测设备的侦察机低空掠过,都不一定能看清下方休息的军队。那不定时就会冒出来的湿漉漉雾气成了最大的保护。
到了雨季就更加的麻烦,随时可能降临的大雨会遮断双方的视线,擦肩而过都未必能发觉,可以很容易的潜伏到对方走进刺刀拼杀的距离---这多么的有利于擅长刺刀战术,且战斗精神世界第一的大和民族勇士啊!
再说那崎岖不平、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滑坡改变的密集山地,机械化部队是根本展不开的,大兵团作战更是妄想,唯有小规模、轻装、具有足够忍耐力和顽强精神的部队才是最合适。
如此算来,其实坚韧不拔的日本陆军战士,那简直是天生的丛林山地人才啊!除了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进行训练以适应潮湿闷热的气候外,进入战斗中,发挥的作用,比起动辄大片平原的中国北方,要好的太多!
当然了。山下奉文和日本陆军的高层,似乎都忘记了,以前的他们是多么的瞧不起中国的军人,是何等狂妄的以为他们的战斗力世界第一无与伦比,甚至都不需要用到大炮战车,只用手中的刺刀和勇猛的猪突冲锋。就能一次又一次的把那些抽大烟的支那落后士兵给统统的击溃……。
马后炮谁都会放,而且还放的非常好听。现在才来总结,面对大势已去的日本帝国,他们也只能缅怀而已。
山下奉文根本不去考虑前方遭到的什么轰炸,反正一根毫毛都伤不到日本军人,他们的司令部和军营据点,都在密集的山林之中隐藏着呢,安全的很!
他的全部精力,仍旧放在正向前方蜂拥而去的轰炸机群。等待着他们得手的好消息传来!
看着悍不畏死、速度大增的美军战机凶悍的迎头而上,中了重机枪扫射轻易都不逃遁,高志航冷冷一笑:“哼!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你们的飞机多,还是我们的喷气式战机杀敌快!”
诱导导弹?!
几次验证,证明了不需要担心。空军曾经模拟过,用1千架、两个波次的敌机来袭,仅仅以两百架喷气式战机迎战。每次出动四十八架---预警机最大指挥数量,每次以导弹击落一百架以上的敌机。
联军还是没有想到,中国电子侦查力量的强悍程度,更高!不但判断出了每一个机群的精确位置和高度、方向、速度,同时对比预警机、地面雷达和军事卫星,乃至海南岛、南海舰队等四位一体扫描结果,非常精准的描绘出其密集编队的体积,并估算出大约来袭的战机数量多寡。甚至从雷达反射波分析出具体的机型。
而美军则在战斗中发现,想要在空战技术上胜过中国人是没指望的,以数量对质量有一定的机会,但对方的雷达探测和导弹有限打击,注定要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在碰面之前先挨一顿狠得,比较郁闷啊!
开战之前。空军曾经做过一次严谨的论证,中国的战机产量,再怎么搞技术暴兵,想要超过百年老牌工业帝国的英美日法联军,没有个三五年的高速倍增,是不可能做到的。
带队轰炸的美**官中,就有曾经立下大功的杜立特。
当那大团大团遮天蔽日轰然作响的机群飞到三百公里空域时,拦截的中国战机也纷纷杀到!
美国人的科技进步,在战争压力下爆出令人惊叹的效率!仅仅半年,他们就把这玩意学了个有模有样!尽管没有朱斌那么先进的电子导引系统,用最原始的电子管和简陋的无线电制导,居然也让那粗壮笨重的火箭弹歪歪斜斜的越过战机冲出去一公里外。然后争先恐后的爆开!
这一幕,不但让提着一口气的美军飞行员爆发出激烈的欢呼声,也让空中等着看好戏的中国飞行员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这尼玛什么情况?!导弹被提前诱爆,或者打错了目标,或者,干脆就晕了头?!
这是什么话?一旁的白崇禧听得差点翻白眼,合着你朱大老板原来是嫌敌人不够强大,打起来不过瘾是怎么着?当真以为天上的小伙子们不拼命啊?不知道这里为了加强防御,避免被轰炸,上上下下多少人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身体差点都累毁么?简直是……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最终计算下来,在提前一千公里探测到敌机的情况下,用二百架喷气式战机零打碎敲的干掉没有导弹的敌机,在他们完全逼进国土防线前。是可以成功的!
这样做,很危险!如果遇到大口径高射炮,那么一发127mm的高爆杀伤弹,就能轻松的击伤击落十几架战机!
宁明,31军前指,朱斌从卫星和预警机转播信号中,看到了各个空域的奇怪变化,当时愣了一下,继而捏着下巴嘿嘿笑道:“有点意思了!光是一边倒的折腾,老子没什么快感,现在才像那么回事!美国佬,很知道配合嘛!”
上千架大大小小的轰炸机,同等数量的攻击战斗机,组建成的六个密集突击群,从雷达反馈信号上,那是乌泱泱的一大片!
热情奔放的美国小伙子们发出鬼哭狼嚎的尖叫声,密集的机群外围,那数百架战斗机,炸了马蜂窝似的四面散开,大大小小的战斗分队各自瞅准了一片空域,或爬升,或俯冲,或左右开,**辣的绽放开来!
在杜立特的对面,赫然是从中央空军那边调过来的中国空战精英,高志航!同样是顶着上校军衔的他,其实干的是空军师长的活儿,不过这次也极力争取上了一线,为的就是补上以前没能或者少参与的大规模空战,实现夙愿!
仅以现在来说,哪怕放低了要求,减少战机寿命,中国一年造战机也就是一万来架撑死了。这还包括至少十几个机型的总数。反观美国,仅仅是开始动员不到一年时间,他们的生产量就达到了惊人的四万架以上!这也就是日本工业给摧毁了,若不然,加上他们,恐怕在1941年的中后期,中国要面对每年七万架以上的敌机产量!
预警机立即干活儿,熟练地切断进攻机群的无线通信,美军机群却并没有见到多少骚动,想来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的......。而原本就顺着导弹轨迹高速俯冲扑击的虎鲨、飞龙战机,则以双机编队的方式猎鹰一般昂然扑入纷乱的空域。机炮扫荡,战成一团!
此时的他,从一架“空中堡垒”的驾驶仓内居高临下的看到那壮观的爆炸场面,尤其是打前锋的几十架护航战机多半完好无损时,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展开双手大叫一声:“上帝保佑美利坚!该死的中国佬,轮到我们发话了!”
拼数量,无论如何不可能。那么以质量对数量,如何?
条件是,地勤方面必须保证全速运转,每一个波次出征的战机回来,都能在一小时内得到完整的检修和维护,这看上去……有点紧张啊!
日本人摸索出来了超低空突进的战术,在不高于地面或者海面五十米的低空悄悄地飞行,可以最大程度避开雷达扫描。同样是日军,也摸索出超密集的机群飞行姿态,可以骗过防空雷达,让他们无法提前预判出进攻的机群数量,从而可能在一点突破后,快速分散以形成突如其来的打击效果。这在当初他们从浙江沿海突袭南京,是成功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