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永玄不遵圣旨,罗列罪名,也没有用,除非是派遣宋军讨伐。
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赢,就算打赢又有什么用?
相比宋帝,忽必烈和兀良合台、察罕与张柔也不逞多让,甚至更加震憾和惊骇。
收到情报,说李永玄率军依靠几十门火炮和上万支火枪守住了荥阳,忽必烈都怀疑探子在传递假消息。
荥阳有几十门火炮、上万支火枪,也就罢了,可李永玄是怎么回事?
他明明就在汝州守城,怎么会在荥阳率军抵挡兀良合台、察罕与张柔大军攻城?
一个探子,可能有误,可后续过来报信的探子反馈的消息都是这样,忽必烈不禁开始怀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兀良合台、察罕与张柔得到消息,也都懵了。
两场战事发起的时间事先就约好,就算是有点差异也可以忽略不计,李永玄怎么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难道他们在城头上看到的那个李永玄是假的?可当时那么多人看着,还有那么深厚的内力,不是李永玄又会是谁?
忽必烈、兀良合台、察罕与张柔见汝州、荥阳难以攻陷,就想从黄河渡江作战。
可惜的是,都被李永玄率军击退。
无奈之下,招揽不成的忽必烈决定用反间计离间李永玄和南宋朝廷。
于是蒙古军散布消息,说李永玄拥兵自重想要自立为王。
宋帝听说了这个消息,更加心塞,坐立不安地加派人手到何南宣旨。
他一连派出十多位钦差前往何南,给李永玄的官职和爵位一升再升。
不知不觉,过去数月,宋帝派出去的钦差连李永玄的面都没有见到,想剥夺李永玄的权力,却发现根本指挥不动。
别说将士,就是百姓,都没有人把所谓的钦差当一回事。
将士都是李永玄的人,从无到有,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他们跟着李永玄征战,不仅是可以吃饱穿暖,而且还有优渥的月俸、福利待遇。
每个将士,都可以分到两份田地,每天都可以吃好睡好,最重要的是每次作战,都能获胜。
也就是说,他们不止能保住性命,还能立功升官拿奖励。
换作寻常的普通宋军,这种好事,想都别想。
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就算走运。
至于百姓,也差不多。
李永玄把所有田地无偿分给他们,三年免税,如果他被朝廷调走了,这个承诺,找谁兑现?
所有何南百姓巴不得李永玄掌权,又怎么会帮朝廷官员对付李永玄?
志士仁人,更不用说。
好不容易,李永玄率军收复何南,现在还没有恢复中原,宋帝就想要把他调走,这不是要重蹈当年岳元帅的覆辙?
这些志士仁人都一心想恢复中原,哪里会甘心半途而废?
如果李永玄离开何南,谁还有能力力挽狂澜?对付穷凶极恶的蒙古?
与宋帝赵昀截然不同,孟珙知道李永玄一心想恢复中原,便极力向他推荐了自己的两名得力干将:李庭芝、王坚。
李永玄正愁没有合适的人才可用,跟李庭芝、王坚一聊,相谈甚欢,随即对两人委以重任。
他发现李庭芝、王坚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极为器重。
派遣王坚与耶律齐率两万人马驻守汝州梁县,派遣李庭芝率两万人马驻守荥阳,让郭靖继续帮忙练军。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李永玄觉得郭靖不适合作为统率,重情重义,太过仁慈。
就像是之前汝州之战,如果不是他为了保全难民的性命,也不会让攻城的蒙古军有机可乘。
若非李永玄及时出现,恐怕郭靖等人都有可能凶多吉少。
纵使是蒙古军无法顺势攻下城池,也会对参与守城的将士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因如此,李永玄才会把已经彻底恢复的郭靖从前线调到后方练兵。
养兵要钱,打仗要钱,方方面面,都要钱。
随着北伐的步步推进,李永玄从临安洗劫的金银财宝已经消耗一空。
于是他带着小龙女又去洗劫一波,充实府库。
这段时间,玄门弟子已经上千人,大多在军中或者是重要城池任职。
与此同时,常规兵力达到二十万,其中十五万驻守何南,两万锦城、三万利州。
虽然朝廷派遣官员到锦城和利州,可是当地军民都不听官府的号令,都以李永玄马首是瞻。
锦城、利州的百姓听说何南百姓可以分田地,三年免税,都很羡慕,便想让李永玄在锦城和利州推行。
李永玄没有断然拒绝,只是表示,每个地方,情况不同,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不是时候。
除了兵力,粮草器械,也很充足。
三个月前,汴梁的火炮、火枪已经开始生产,陆续装备。
目前为止,李永玄总共生产了火炮五百多门,火枪更高达五万多支。
眼见李永玄率军在何南站稳脚跟,何南军民都松了口气,欣喜若狂。
只要他们能够抵挡蒙古军的入侵,那么今年就可以收获大量的粮食。
看着何南百姓热火朝天的分田地、种植庄稼,周围的百姓都很羡慕,蠢蠢欲动,大量的涌入何南境内。
很多江南贫苦、走投无路的流民,纷纷北上,进到何南。
更不用说,生活在蒙古人阴影下的汉人百姓。
几个月间,便有数万十流民百姓,从江南、鲁东、何北、大名、关中涌入何南。
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既是兵源又是劳动力,李永玄自然求之不得。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消息也迅速地传递着。
时日一久,有关李永玄同时在荥阳和汝州梁县破敌的事,就慢慢地传扬了开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