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卖艺嘛,不寒碜
荆小强当过奋斗逼。
上一世在平京读完四年舞美专业,成为最早的京漂。
因为人脉运气都平平,在各种剧组、舞台混了几年都没施展才华的挫折郁闷。
加上失恋失业,又拼命奋斗出国,想到百老汇这个歌舞剧最高殿堂去证明自己。
最终呢?
最怕问初衷,幻梦皆成空。
年少立志三千里,踌躇百步无寸功。
庸碌尘世,半生懵懂。
醒来恍惚又入梦,屋依旧,高堂未白发,却皱纹悄然上眉梢。
“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缩衣节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最高极限,需一百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只叹时光太匆忙了。
明明他刚才走过来说的那句话,十足标准的西南口音普通话,竟然用如此流利的小语种演唱!
人家也不奇怪,这种小年轻想跟着蹭脸熟,以后免门票的多了去。
荆小强这种在歌舞剧院呆了几十年的,太懂了!
把理想都变成了理想化。
著名的沪海洋场,除了极少数涉外的大酒店、饭店舞厅、爵士乐吧能一直保持小范围的营业。
还不如踏踏实实的赚钱买房过轻松。
荆小强也不废话,迈步上台抓过还没关上的有线麦克风,又伸手拿了后面架子鼓边的铃鼓。
沪海交响乐团腾出几个人手轮流来给舞厅伴奏,这是什么专业水平?
近在咫尺的沪海音乐学院作为国内排名前二的专业院校,各专业毕业以后,非尖子生不能进沪海交响乐团。
东北亚音乐、南美以及非洲音乐都有这种类似的节奏乐器。
这是他今天坐在这舞场听了所有来来回回反复的舞曲,都没有听到的一首《lambada》。
但看遍整个沪海……不,说不定看遍整个全国,也找不出来这样娴熟葡萄牙语演唱的专业腔调。
国内唱外文的很多是硬背发音,跟这种就像掌握了母语一样的挥洒自如有天壤之别。
轮流来挣外快呗。
连歌舞厅,在过去十年间都经历了“取缔舞会”、“加强管理舞会”、“改进舞会管理”的一系列文化部政策变动。
惭愧的他甚至都不敢面对爹妈。
不少冷气效果不佳的舞厅这才夏季开始呢,哪怕在舞池四周摆上几台落地电扇吹风降温。
荆小强其实是蹭到了歌唱台边:“我有一首新的迪斯科舞曲,可以给你们提升业绩。”
摩肩接踵的舞友一多起来,肉夹气、汗酸味那叫“飘香四溢”,令人大倒胃口!
看着各种条儿顺靓丽的妹子在练舞厅里面让人鸡动……
被称为下只角的洋浦区十七家普通舞厅,一年能有百万人次,两百万营业额!
别人一个月存五十块,我能一个月存五百!
一年就是六万了!
他很随意的在自己大腿上拍打,又是那种七八次看似随意的节奏拍打后,就对了麦克风歌唱!
怎么形容呢。
这年头的空调制冷效果远不如后世。
光是单凭这点,就能在整个沪海的舞厅独树一帜!
你说他这唱腔有瑕疵吗?
“原因是价格昂贵,每平方米最高价已达2300元,令人咂舌。”
直到某音把短视频都刷到了大洋彼岸,才知道三十年后的翻天覆地变化。
这可是全民工资只有几十百来块的九十年代!
其实人民群众也就这点娱乐方式,大量的未婚青年全靠这个接触异性,当然婚后也不少。
这都是类似武当派长老团的存在,差点笑出声来。
荆小强混在其中帮忙搬东西整理桌椅。
肯定有。
所以老服务员看他做得差不多了才撵人:“小赤佬,走啦走啦……”
所以从火车站出来,落地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叠报纸寻找上面的房地产信息。
抓紧时间前往沪海的火车上,才算是慢慢厘清思路。
所以荆小强能知道的也就是买房。
就是很多人家用来逗小孩子、有些后世ktv包房也有的那种环状木框上单面蒙皮拍手鼓,木框上还装了些可以摇响的金属片。
“百姓望楼兴叹,国家势在必控。”
他实际上也只依稀记得九十年代的国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