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最高的礼赞!
这是一篇中短篇小说,篇幅不长,虽然夏红军记不不清一些细节的,但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他还是记得的。
再说,大刘的科幻小说重在“点子”和透露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写故事的文笔倒也一般。
而这,恰好是夏红军所擅长的。
北岛他们在楼上跳完舞回来,夏红军已经写好,正在对某些地方的遣词造句进行修改。他看到夏红军一晚上就趴在桌子上写个不停,有点好奇,就过去想看看到底在写什么。
原来是在写小说!
“北岛老师,你帮我看看?”夏红军笑着把稿子递给他。
诗人写小说很常见,北岛自己也写过小说《波动》,今年城出版社出版,但没想到夏红军竟然写的是科幻!
过了会,北岛看完小说一脸感慨:“小夏,我不懂科幻,但就这篇小说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让我深受感动。教师这职业实在是太伟大…….”
得……这话没法再聊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夏红军请了家,穿上大衣出了酒店,直奔位于人民南路的《科学文艺》杂志社。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这明明就是“寻根文学”嘛…….描写某个封闭的小山村所呈现出来的落后和愚昧,而那个老师,不就是那个动荡年代里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形象嘛。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即便出现了《三体》那样巨著,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科幻热,但热闹过去依旧归于沉寂。
难道是作者想通过两条平行叙事线(星际战争和李老师临终告别),来表达“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一思辨性主题?
对,就是这个!
特别是看到那段碳基联邦的最高统治者和议员之间的对话: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没过两分钟,一个年轻编辑跑了进来:“杨社长,什么事?”
这是科幻小说?
杨筱接过来看几年,秀眉微皱。
这种小说现在一抓一大把而且写的比这还深刻。
这很有点像那本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村上春树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通过两条叙事线共同展现同一个主题。即便两条叙事线偶然相交,也只是空间层面的物理相交,剧情上仍无内在联系。
怎么会这样!
竟然会这样写!
科幻小说一直是很小众的,别说八十年代科幻小说处于低谷,即便到了千禧年后,在畅销小说市场上,科幻小说的占有比例非常小。那时候主流小说属于玄幻、仙侠、官场、盗墓、职场那些热门。
“不是,你看看这个。”杨筱把那份《乡村教师》底稿递给了小张。
“好啦,不说这个,你小说带来吗?我先睹为快。”杨筱笑着问道。
“听起来象神话。”
和《星星》杂志社热闹的场景相比,《科学文艺》杂志社显得冷冷清清,甚至有些寒酸。不到十人就挤在三间办公室里,房间里到处堆积各种文稿,显得有些凌乱。
“这一期的《科学文艺》已经排版好了吗?”杨筱急切问道。
这是对教师最高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