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军吃了一惊,他看过复华的历史。
哎呦,陈东东,你怎么不早说呢?
《南方诗刊》终于可以筹备下一期了。
“没事。”夏红军回过神来,一笑:“你打算让我推销多少本?”
他知道,在十三年之后,在复华百年校庆的时候这里矗立着一座铜像,两本叠起的书长宽两米多,高70公分,非常有艺术魅力。
四人进了学校大门,看距离讲座时间还早,夏红军提出想逛逛校园,王书记答应了,说让卫慧和陈东东陪你逛逛,我还有点工作要处理,到时候在三教楼3108教室见。
“到时候回去,他们千万别骂我。”
“这么好的诗集,50本怎么够?这样吧,300本我都帮你推销,钱呢,我先给你,一本定价4块,1200一次性付清。”
男的年龄稍大,是复华中文系团高官,姓王,相互介绍后,又指着旁边的卫慧笑着说道:“她说她和你认识,非要来迎接你。”
三月份校园是很漂亮的,迎春盛开,还有风信子、结香.卫慧带着他逛了相辉堂。相建于1905年,校园中现存三幢当年老建筑之一。
这是国内高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诗歌建筑的雕塑。
不过,是免费的。
“我们前天晚上在淮海路偶遇,聊的很愉快。”夏红军很爽朗的回答。
他记得有人说过,整个一部中国诗歌写作史,几乎就是一部民刊史——正是诸多如陈东东这样严肃的办刊者,虽步履艰难,但果敢坚定,默默地维护者一种诗歌信仰。
最后夏红军站在逸夫楼下草坪前没有动。
“谢谢,我一会就去印刷厂把300本杂志提出来!”陈东东很是激动。
“哈哈,那是,卫慧同学可是我么中文系的才女啊。”王书记笑着说道。
还有伟人以及复华创始人马相伯、鲁迅等人的雕塑。
相对于陈东东他们自费印刷,西川他们还能从出版社拿到一笔稿费,虽然并不是很多。
“这是香江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赠修建的。”卫慧看到夏红军站在不动,赶忙解释。
“50本,可以吗?”陈东东试探的语气。
亚历山大啊。
从陈东家里出去,夏红军长长吁了口气。
“夏红军,不方便就算了。”陈东东赶紧补充一句。
这次来申城,托运了一大包书,主要他们几人各自出版的诗集,想趁一系列讲座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嘿,你急用钱就先拿着,放心,杂志不会最后滞销到我手里。”夏红军不由分说从钱包里拿出1200块,塞到陈东东手里。
“是我们陈主任向校领导争取的,而且到时候他也要参加。”王书记笑着解释。
在来到这时代之前,夏红军为此还专门慕名去过一次复华,站在这座雕像面前看了许久。
他至今还记得雕塑上的铭文:旦复旦,日月光,复旦诗社成立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有诗刊《诗耕地》,《语声》,诗集《海星星》、《太阳河》,源接上世纪四十年代《诗垦地》,形成复旦诗派。百年校庆,诗友重聚,感恩母校,给我们博学,感恩诗神,让我们笃志,特赠铜雕“复旦诗魂”,愿母校诗魂永在。
他当时在想象那个诗歌飞扬的时代。
而现在,就站在这个诗歌飞扬时代的——尾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