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买办公用房
“在安西的讲座很顺利,我去了西北大、交大还有师大,参加讲座的学生很多,中途交流的时候,谈到“他们”诗派,好多同学对韩东那首《有关大雁塔》表示不满。”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在八十年代对于诗人杨炼写的英雄注意长诗《大雁塔》一种抗击。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诗中这么写着: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这是韩东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所提倡的的“诗到语言为止”诗歌理念最好写照。
“于坚不是在昆明吗?”夏红军有些奇怪。于坚和韩东一样,都是“他们”诗派的代表人物,年龄比他们这些人稍微大些。
出奇的,戈麦没有反驳骆一禾的话。
现在燕山基金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一些诗歌爱好者的捐助,除了夏红军陆续投入七万块钱,最大的两笔捐助就来自香江的柳慧芳和台湾的余光中。
“你们和韩东还坐一起喝酒?哈哈不错,我和于坚一起在金陵大学对面的小餐馆吃了一碗鱼汤面。”西川哈哈大笑,旋即又变得严肃起来:“红军,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办个诗刊,刊登我们的诗歌,宣传我们的诗歌理念!”
“其实啊,我觉得咱们现在最紧迫的是给咱们基金会买些办公室用房!”
“对了,我在金陵大学讲座,于坚也去了.”西川又说道。
西川几个人深以为然。
因为这是事实。
现在听到骆一禾提到韩东,夏红军一笑,又转过头问西川:“你在金陵没有骆一禾在安西那么潇洒吧?”
“我说戈麦,是不是最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骆一禾用一种调侃的语气说道:“咱们现在是有些资金,但你算过没有成立杂志社出版杂志需要多少费用?房子,办公设备?人员工资,以及印刷成本等等.而且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办的杂志十有八九是要亏损的!”
“呵呵.金陵是“他们”诗派的大本营,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在金陵大学,我和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差点被他们赶出教室。”西川说的很轻松,但大家可以想想当时的严重程度。
“如果办民刊,像陈东东他们那样,根本打不开局面充其也就是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但如果公开发行,切别说能否拿到杂志刊号,更要考虑盈亏,光运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咱们现在这点家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夏红军点点头,就把在复华大学和韩东辩论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听了骆一禾的话,西川沉默没有回答,戈麦却接过话题:“怕啥?咱们基金会不是还有上百万的资金吗?我看半个刊物足够了!想当初我们的《燕山诗刊》不就是几千块钱就搞起了吗?我看办的挺好!”
“听说是来金陵出差,刚好赶上我的讲座。”西川又笑道:“就坐在教室最后一直在听着没有参加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