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小伙子脾气大的很!我叫你唱你就唱!500块一首,你唱不唱?!”那个男人走上前来,随手从皮夹里掏出几张老人头在,在许巍面前晃了晃。
夏红军如实回答。
看着这张着猪头般的脸,许巍没来由的感到厌恶,一言不发转身提着吉他转身向外走去。
“是不是党员?”
作协会员就不能被邀请?
虽然作协里良莠不齐,有的只会唱赞歌,但里面优秀的作家也不少。
每天早上西川准时来到夏红军的小院,将寄来的诗歌认真评点,两人如果同时审核通过,则这首诗歌进入下一轮,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致则等到每周六骆一禾、戈麦和卢伟海他们都到齐在进行最后的评定。
当然,他不希望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他祝愿自己能一路顺风.
第二天,许巍收拾好行李,背着吉他踏上北上的列车。
要不,我也去燕京?
冰冷的雨水让他清醒了许多,但他并不后悔。
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创办于1970年,因其专业性和影响力,被誉为“头号国际诗歌节”,也使得鹿特丹这个美丽的港口城市,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享誉世界的诗歌城市。
还唱?!
许巍顿时来气了。
原本就一个回复,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按照信函上的电话打过去,对方证实身份之后还提出三个问题。
是谁推荐了我?
他突然想到安西另一个很有名气的歌手,张楚,据听说在燕京漂泊了几年后,终于迎来自己的春天,被一家音乐公司相中,写的一首歌《姐姐》已经公开出版。
卧槽!
诗歌节每年6月中旬举办一届,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旨在引起人们对好诗的关注,促进诗人、诗译者、评论家和诗歌爱好者之间的国际交流。
许巍没有回答径直出了歌厅。
信中没说。
“红军,你去吧,这么好的机会不去纯粹是浪费。”西川看到信立刻表态:“你放心,我们会做好的。”
由于历年的参加者中,多有如聂鲁达、特朗斯特罗姆、帕斯、布罗茨基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诗人,所以参加鹿特丹诗歌节,又被誉为“通向诺贝尔之路”。
扭头就往下走。
对方顿时变得有些为难,前两个问题夏红军倒也满足条件,可他是作协会员!
“出过国没有?”
诗歌节的创办人为马丁·穆埃,他就职于鹿特丹艺术基金会,1969年因参加英国伦敦诗歌节受到启发,回国后就创办了鹿特丹国际诗歌节。
矫情!
夏红军当然不会为此事因为写个声明退出作协,像郑渊洁那样。
他可以不靠文学吃饭,更看不上职业作家那点死工资,但他喜欢诗歌,要推广自己的诗歌理念!
没有官方背景,有些事寸步难行。
事情,就这么放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