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皇帝和两百万两
北平。
如今的北平城,几乎就是一座庞大的建筑工地。
从南方运来的石材、木料,在北方征召徭役的百姓工匠们的手中,逐渐化作将作监图纸上的模样。
如今的北平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营造的。
皇帝有心迁都北平,自登基以来,便开始做出了种种安排。
眼下,北平的营造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西苑太液池,已初具规模,皇帝北巡行在的最后一站,便安排在了这边。
从太液池,向东眺望,便能看到整座正在营造收尾之中的紫禁城。
近来,皇帝的心情很不错。
秉笔太监双手捧着圣旨,小心翼翼的吹过一遍,这才捧着圣旨送到了皇帝面前。
他也想将那两百万两银子拿出来,凭借于此,他能做多少事情?
到时候,等老爷子回来,他又能得到多少的夸奖。
朱棣并不担心,他的旨意,会在内阁和朝廷里被驳回。
一旁本无人影的地方,走出一人来,单膝着地,等候着皇帝的垂询。
父王。
“汉王殿下去过户部一次,当时在场的另有户部尚书夏元吉、工部尚书宋礼,两位尚书大人期间有争吵,汉王殿下无奈,只得收起拿银子的心意,将宋尚书给劝走了……”
说完,朱瞻壑便不再理会父亲沉下来的目光,转身从正堂离去。
那人稍稍抬头,看了已经合眼,躺在软榻上的皇帝,叩首拜退。
朱高煦刚刚到嘴边的话,又被咽了下去,他也没有动作,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不点头同意,这个大儿子,便不会自行离去。
这是正规流程。
皇帝的话很是粗俗。
朱高煦闻言,又是微微一叹,他抬抬手,却终究是发现自己,说不出其他任何挽劝的话来。
秉笔太监连连点头,仔细的将用印了的圣旨收起,放入被人送过来的木匣之中,便将其小心的护在胸前,自去找胡广等人。
嘭的一声。
他这番话,其实已经有偏袒东宫那边的意思了,谁人不知那唐赛儿当初可是在东宫住下许久时日,和太子妃更是成了顶顶好的牌友。
军方的支持,则能镇压一切反抗。
正待他要教训府上不懂规矩的仆役时。
从一开始的愤怒,到憎恨,到不解,到迷茫。
但他还是再次发问:“应天可还有别的事情?”
“不过老二……”朱棣收声,沉吟了起来,良久之后才开口:“着人回应天,就说宋大本、夏维喆两老货,年岁高了,少些动怒,从宫里取些清热解毒的药材,送到他们府上。”
他已经提出了两点,从字面来看,都是为了老二的好。
“二哥!二哥!”
父子二人,显得有些生分,待在王府正堂里。
“是,臣稍后便着人回应天办理此事。”
这一点,相比较一个两淮转运使的更替,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让朱高煦心生大怒。
他的脸,已经是彻底的阴沉了下来。
赵王朱高燧,像是一阵风一样,冲了进来,到了朱高煦面前。
跪在地上的那人,赶忙纳头叩首:“臣治罪。”
很是急促凌乱。
不由的,又让朱高煦皱紧眉头,愈发不满起来。
朱高煦叹息一声:“那夏维喆就是个油盐不进的,振振有词的说,今年朝廷的钱粮,都已经在年初有了定数。那些银子,必须要留在户部,以备不时之需。”
给九边划拨钱粮,这是为了拉拢九边卫所官兵。
坐在上方的朱高煦,脸色早已经是几度变化。
汉王府。
宗室的认同,代表着正统的法理地位。
天下安定,应天那边来的消息,也尽是好消息。
无论是京卫禁军,还是皇帝身边的亲军,多的是宗室子弟、勋贵后代。
深深的吐了几口气,朱高煦却发现,怎么也压不下自己心中的怒火。
他也不管,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对着嘴就大口的喝了起来。
“拟旨。”
朱高煦眉头越发的皱紧,今天似乎就没有能松懈下来的可能了。
毕竟当初,在皇帝北巡之前,是要求太子在东宫闭门思过读书的。
朱棣点点头,脸上露出些倦怠,昨夜多饮了些酒,此时精神并不是很好。
想要在最后登上皇位,光靠朝廷里的那帮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可能吗?
朱棣不过是淡淡的看了一眼,点点头,从一旁取过国玺加盖于上。
朱高燧一瞪眼:“如何没有用处了?九边军备沉重,时有北元余孽犯边,边境吃紧,此时正该调拨钱粮,用于防备之时。”
汉王朱高煦,坐在上首。
他坐在椅子上,腰板却是直挺挺的,双脚并拢放在地上,双手成掌,放在膝盖上,两眼平视前方。
“哈啊哈哈……”朱棣忽然发出笑声来,嘿嘿一笑:“宋大本、夏维喆这两个老货,竟然敢哄骗老子的儿子!”
两淮盐务转运使,那是能用封疆大吏来形容了。
“交内阁胡广,朝廷存稿,明发天下吧。你亲自去操办!”
父子二人,已经在这里沉默了盏茶的时间。
朱高煦听懂了老三话里的意思,他拍拍手:“我知道了,等下次朝会之时,便在朝堂之上,再提此事。”
不等那人回应,朱棣接着说:“那小子,还有两百万两银子,是不是都弄回应天了?”
目光一转,再次提到:“即便不提九边,就是咱们家那些宗室亲戚,也该多给些钱粮了吧。大家这些年来,也算是安分勤勉。二哥只要在老爷子面前提一下,想来他老人家,也有心拉拢宗室,不至于太过生分。如此,到时候二哥你在宗室里头,也算是多了一份仁义在的。”
直到许久之后,正堂里一片寂静。
在幼军卫亦有一年有余,原本还有些像大伯一般的身材的朱瞻壑,变得干练十足。
他见老二没有立即开口的意思。
太孙去了一趟两淮,拔掉了两淮转运使,震慑打压了一批胆敢勾结倭寇的奸商贼子,让皇帝很高兴。
但是同样的,朱瞻壑也在向他暗示。
两淮转运使,干系重大,提拔任免官员,朝廷里总是要走一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