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灭倭战略
拓林村三方汇聚,明争暗斗。
郑忠所代表的水师,要提出存在感,以及对朝廷的忠诚。
松江府卫所,要为拓林村惨案承担应有的责任,也要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
齐子安要为统一沿海卫所控制做准备,要将地方卫所的权利收归一处。
争斗从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明了了。
身为松江府地方守备力量,无论是金山卫,还是青村中前所,都有过错。
也正是因此,程远亮、余大兴等人,如今的地位已经排在了最后,比之郑忠所暂时总督的水师还要不如。
而拿着节制松江地方军务的齐子安,一时间手握大权,对于朝廷打击倭寇的政策来说,无疑是好事。
幼军卫中军大帐内。
程远亮细细盘算道:“若是如此,我军耗费激增,朝廷……”
要知道,如今南疆可是到了要紧时刻,时时刻刻都在耗费着海量的物资。
总督一方军务,可比当一个小小指挥使,小小千户,要来的风光荣耀。
“再大的耗费,也没有彻底解决倭患重要!”齐子安沉声定气。
不得不让余大兴等人压力倍增。
几人默默点头致意后,方才缓缓坐下。
在领军出京之前,齐子安特意去了一趟城外皇庄,与正在和那些被培养成军事参谋推演灭倭之事的太孙商谈了一番。
齐子安点点头:“指挥使所说不错。随着冬季到来,倭寇必定会逐渐退守在海上的藏匿点。等到大明夏收之时,不事生产的他们,也必定会再次大举进犯,抢夺钱粮。届时,就是到了对持阶段,由水师在海上彻底绞杀倭寇航海能力。最后我等集结,乘坐水师战船进攻倭人本土!”
少年参谋点点头,然后向程远亮等人解释道:“诸位将军,此次灭倭之事,太孙定下的军饷钱粮,一应耗费都将从南疆抽取,朝廷无需在此事上劳心。”
消化完了齐子安所说的,太孙所定下的灭倭三步走战略。
朱瞻基是仁慈的。
少年参谋接过话:“应天城那边已经试验论证,十里一哨塔,高度五丈,驻兵十人,哨塔之间另有巡哨,足可防备。”
大帐内,响起众人的虎吼声。
最少横跨一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军事战略。
程远亮随即开口:“即便如此,南疆产出能否足够支撑我等灭倭之事?途中耗费,又有几何?”
当得知大明要下定决心绞杀自己,倭寇们必然会躲在外海上,短时间内不会再犯大明沿海。等到劳师动众的明军,疲于日夜防备,时日拖延,寻到机会的倭寇们说不定就会冲上岸,对大明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亡。
便到了大明灭倭之事的战略进攻阶段。
要是在今冬,朝廷地方受灾,明年开春再发生些天灾人祸,说不得朝廷又要头疼不已,抽调大量物资赈济地方。
随着齐子安将近期的主要军务安排完,现场的气氛也稍显缓和了一些。
当这一步完成之后。
程远亮点头附和:“太孙久经战争,总领灭倭之事,自是无可争议,军中官兵亦是心神所往。”
少年参谋的心中,已经在期待着海面上,布满一望无际的从南疆而来的运输船队了。
程远亮听说过最近在应天很是火热的新式水泥,他不敢想象,若是每隔十里就要建造一座五丈高的哨塔,会耗费多少的资源。
他开口道:“若如此,只怕今年至明年夏收之时,我军都将处于战略防备阶段……”
但是在日月堂里,这不是秘密。
他记得这个少年,似乎是叫朱……
战略防备、对持、进攻。
剿灭倭寇,非是一日之功。
若是如此的话,在不抽调回守卫松江府城的兵马,眼下的人手根本不够用。
这有安抚拉拢的意思。
而程远亮等人,现在有些吃惊于年轻的参谋所说的话。
近八千人的松江地方卫所官兵,牵扯太多,若是将程远亮等人逼迫太甚。纵使不会让那八千官兵反叛大明,但等到与倭寇搏杀生死的时候,难免会让人担心是否会被拖累。
少年参谋立马开口解释:“南疆产出,完全可以支撑灭倭之事。至于耗费……三宝太监正在大骨剌大兴伐木,用于制造专事海上运输的宝船,以战船护航。所需耗费,不过水师官兵军饷钱粮而已。”
当然,也有害怕来的太早,被更加盛怒的齐子安,给当场斩了。
灭倭三步走的军略,齐子安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太孙嘴里得知的。
感谢靖江王府。
他们可不敢说,不同意太孙抽调集结全部兵力的命令。
齐子安摇摇头道:“指挥使他们不是外人,但说无妨。”
郑忠在一旁看得新奇。
到时候,水师以及从南疆带着战船归来的王景弘,就会成为中坚力量,统帅着大明那战无不胜的战船,在大海上寻找到倭寇的藏匿之处,绞杀能够自有踏足大明沿海土地的倭寇。
已经取得了松江地方军务权利的齐子安,并没有打算赶尽杀绝。
少年人长得都差不多,英武不凡。
程远亮在担心,时间漫长的灭倭之事,会拖的朝廷苦不堪言,最后只能是放弃灭倭大计。
代表着松江地方守备力量的程远亮,微笑着道:“将军盛情相邀,末将等自是听令。末将等虽未立军功,但对那倭贼,却也了解甚多,对将军自然是知无不言。”
好像他们的名字,也都差不多。
程远亮等人细细一算,心中已然明了。
程远亮当即面露迟疑,看向齐子安:“齐将军,松江府城不可不防……”
哪怕这些倭寇,没有亲自上到岸上,也会被那些在暗中与倭寇勾结的沿海明奸们通风报信。
甚至可以说,南疆如今正在施行的诸多计划和策略,都是出自于日月堂。
可程远亮还是不由的问出声:“难道,整个沿海州府,都要如此做?”
因为若是倭寇突破了官兵们的防线,背后便是没有任何设防的处女地,将会任由倭寇肆意侵犯。
一座山林的消失,代表着无数的良田出现。
看出了程远亮他们心中的压力,齐子安笑了笑:“此次沿海防备,除了运来的水泥。日月堂、工部、将作监,也会派出人手,前来沿海各地,开山采石建立水泥厂,生产新式水泥,用于沿海防线哨塔建设。”
少年参谋微微一笑,自信而坚定的说:“诸位将军有所不知。南疆大部地区,皆可做到一岁三熟。且从去岁开始,南疆除了大军征伐,后方建立的兵线沿线,都在开垦山林,推行耕种。如今这些地方,都已完成收获,第一批粮草会在王公公到来时,随同运来。此后,亦会源源不断的送来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