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招降(完)(谢书友徐方的舵主打赏)
相隔本就太远,县衙内的众人本就在提心吊胆中时刻关注外面的动向。
王政杀县君倒也罢了,众人虽有兔死狐悲之悲凉,却也因早有预料,触动不算太大。
但活剐功曹.
却令人人噤如寒蝉,胆魄皆散。
尤其是贼子还特意堵住了功曹的嘴巴,让其发不出惨叫来稍微宣泄痛楚.
当墙头上的一些人看到自家同僚如今一张彻底扭曲的面孔,更隐约听到一些细微的闷哼声断断续续.
却是比那凄厉尖叫更觉渗人。
想到自己不久后或许也是这样的下场,已有人想着若是贼人攻陷县衙,便自己了解性命,求个痛快。
毕竟大家都清楚,临沂的城门都挡不住贼寇,这区区的县衙土墙又怎么可能拦截贼人的脚步呢?
到了这般境地,人心惶惶之下,不是没人想过投降。
只是一则县衙内的众人也和外面的俘虏们抱着同样的想法,没人愿意带头从贼,落实贪生怕死的污名。
二则,此时天诛营众将士已齐聚,众人也看清楚了贼人的实力。
“不错,挺像的.”
而某些心思灵巧的,却是眼前一亮,大致猜出幕僚的用意。
这是在提醒幕僚,将来到了太守面前,须防口说无凭。
什么?还有这事?
幕僚心领神会,眼珠一转,道:
“诸位,其实从贼人打败诸葛阐时,县君大人就早已经有了准备,预料到吾等如此身处的困境!”
想到这里,每个人都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似乎都打着让别人开口的盘算。
虽然徐州军刚被曹操大败,更有几万兵卒被直接消灭,但是如今的徐州全境凑凑,却也依旧还有四五万官兵啊。
望着那道匆匆离去的背影,廷掾与县丞以及幕僚三人相视一笑。
从贼,那是因为怕死吗?
错!
那是为了我临沂百姓的安危啊!
此乃无奈之举,我等依旧是心存忠义,更时刻准备着拨乱反正!
“慎言!”县丞冷冷地指了指他,随即小心地将书简收入怀中,然后先知整理衣冠,随即便一声喝道:
“快打开大门,迎接为清君侧的忠义之师!”
这中年正是临沂县丞董勇,也是缪林第一个点名的对象。
果然,说到这里,幕僚话锋突然一转:
“不过县君也知道诸公的心性,均乃心存忠义,非惧死之人,他也曾特意与我主言说。”
哪怕几日后再死,也比此刻丧命强啊。
那他们也就多活了同样的时间啊。
说到这里,幕僚突然长身作揖,声音带着哭腔:
不枉自己煞费苦心,更等了这般久.
望了眼此时天色昏沉,明月高挂,王政摇了摇头,在众人的逢迎中大步向衙内跨进。
带着这般那样的顾虑,才会让绝望的众人至今还在犹豫
只是当缪林挨个点名之后,面面相觑的众人,都看出了彼此的心思。
到了此刻,他心中也暗自长呼一口气。
这.才两千多黄巾贼寇啊?
虽然凭这点人便直接攻破临沂,更让临沂的城防军毫无还手之力,看在眼中的众人也是心知肚明,这群黄巾贼寇确实凶悍,远非一般义军可比。
当那封有铜印鼻钮的盖章的文书展示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当没看到那尚未干透的墨痕,只是对着笔迹不停观察,随即纷纷颔首。
赵少府,与县君志趣相投,私交不错,可是十分清楚对方的笔迹啊。
刚与几个人随意攀谈了会,路才走一半时,却突然脚步一顿。
“县君这书法嘿..是愈发像张平子的风格了啊。”
我又不知书信在哪,你自己去取岂不是更方便吗?
下一刻,看到幕僚眼神中的意味深长,青年恍然大悟,一拍脑袋,忙道:
在理清一切利弊得失的过程中,衙内大院陷入了一片沉默。
听到这里,欠缺机变者心中纳闷,更有些羞惭。
董勇双眼迷茫之色愈发浓厚,却没傻到直接发问,哪怕一头雾水,也本能地对着转向他的视线颔首,表示此言非虚。
幕僚又道:“刚才县君凛然不惧,慷慨赴死,却是正应了当日之言啊。”
“吴胜,你去准备迎接下咱们的军队。”他侧头吩咐着总角。
看着一群临沂的官吏和豪族们揣着自然的笑容,一副喜迎王师的模样走了出来,王政哑然失笑。
说着,对着一旁一个青年道:“赵少府,有劳你去县君的书房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