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顾哥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自从那天的“庆功宴”后,那五个跟着顾辙一路走来的高中同学,就算是对他彻底言听计从了。顾哥让干什么干什么,谁也没有质疑。
徐嵩和林静静先从假扮消费者开始,厚着脸皮到市内各大品牌的眼镜店做市场调研,提一些顾辙帮他们设想的刁钻技术难题,然后把对方的技术支持人员的应对全部偷偷记下来。
这种工作当然是非常基础的,价值很小,但算是热身。你要调教新人团队,只能先从这样的活儿做起。
反正徐嵩和林静静自己都觉得自己很菜、暂时不好意思拿顾辙的工资,只要他报销点交通费通讯费而已。
叶小敏和邵佳,也是各安其事,邵佳相对更忙些,主要是要帮顾辙找资料查文献。
顾辙自己,每天就上课、复习、抽时间去图书馆写论文,从行业现状、技术痛点开始,先攒些盘点类的素材。
对顾辙来说,论文里的论点部分,其实是完全不用费脑子的,半小时就能搞定,因为他有后世的先知先觉嘛,当然知道相关材料科学领域如今的痛点在哪、未来要解决什么。
反而是论证的部分,稍微有点费事,顾辙重生了也不可能连整个论证推演过程都记清楚。
尤其是前世作为专利律师,他的脑子都盯在那些成功的方面,所以肯定是有“幸存者偏差”的,那些失败的试错,顾辙就有点抓瞎了,部分时候只能先想当然。
不过你这脾气,确实比我见过的学生都有冲劲。每次自己用着不舒服的东西,就想改变世界。”
郑教授是本校研究高分子聚合有机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系主任/副院长级别,偶尔也会给竺可桢学院化学方向的本科生带点课。至于那些考不进竺院的普通本科生,就没这个机会了。
顾辙写一个论点,出两个小错的概率,显然比写三个论点、总共只出两个小错的概率要小得多。
至于实打实的技术实验研究,如今还完全没展开呢,第一篇论文也用不上那些。
看来还得再强化一下自己的文献检索助手团队,不管是加人数、还是提升邵佳的业务水平。
这里面你好几个推论,不能说错吧,但你至少是重复造车轮了,要不就是……我不希望我带的学生里,有不尊重现有学术成果的情况。”
之所以是周二,也是考虑到周一教授们普遍比较忙,容易心情不好,有刚开工时的“星期一综合症”。
郑健算不上细分方向最对口的,但既然是学术带头人,顾辙找他也不算越级。
后面的顾辙自己改,那就教授通讯、顾辙自己挂第一。
这天午休结束后,顾辙特地挑了个氛围相对轻松的时候,走进了材料化学专业、郑健教授的办公室。
他连忙诚恳地承认了错误,表示回去之后先好好拜读教授指明的那几篇文献,再自己严密查漏补缺。
连华尔街的利空消息,都要专门挑周五下班前卡点放出来,这样股民们至少有一大半人都没心思关注,传播烈度也就大降。
郑健当时正坐在那看前沿期刊。
顾辙前世搞科研写论文大约是2010年左右了,再往后几年才渐渐读了个法硕、转文跨圈搞专利。后世那个互联网检索环境和02年当然是天差地别,顾辙用起来很不趁手。
“郑教授,我能进来一下么?不打扰吧?是这样的,我是竺院02级的顾辙,您还带过我们一节有机课。
我对您课上提到的高聚氨基酸水合物的一些新应用方向很感兴趣,又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痛点,课后自己查资料,写了点东西,想请您斧正一下。”
……
我小时候还胖,配框架眼镜没镜架能扛住我的头的,每次两边太阳穴都被勒得慌,隐形眼镜我又嫌含水率低,我这种高度近视戴着难受。
此时此刻,郑教授也叫他拆论文,但倒不是为了刷指标和论文数量,纯粹是顾辙确实写得不规范、不拆容易导致退稿概率暴涨。
而且2002年的知网虽然已经运营了两年,但早期知网收录的东西还很不全,检索功能也超级坑爹。
随着又一个周末过去,时间转眼到了下周二,11月5日。
这个问题只能算是随口聊天、了解原始的选题动机而已,说不出来也没关系。
一边闲聊着,郑健已经把论文大致看完,神色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顾辙,又看看论文,摇头说道:
“我明白了,我这就去改。”顾辙觉得还是受益匪浅的,他前世毕竟是在技术上没走太远,更多只是一个懂点技术的旁观者,理工科学术规范方面还是差点火候的。
作为系主任/副院长级别的教授,遇到本科生随随便便找上门,如果官僚一点的,肯定就用“事务繁忙”的借口先搪塞掉了。(直接驱赶是不可能的,都是文化人,还是很讲面子的)
不过,郑健的风格还是比较务实,加上他对顾辙有点印象,就决定拨出几分钟时间听听:
郑健看他态度还不错,也是觉得年轻人难得,问了他一句:“需不需要我帮你示范地改一篇?需要的话,你先回去拆,拆好之后,第一篇我帮你改、把引用文献全部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