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没人能完全懂顾辙
不得不说,顾辙的科研项目布局拆分工作做得非常好。
他充分利用了现代跨圈复杂科研涉猎的广度,让他下属的那些博士生们,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就掌握足够多的全局信息。
哪怕是水平最高的沈明博,充其量也就理解到第一阶段的分解任务,知道要往什么方向去努力、搞出从三相法简化到二相法的透明聚酯反应材料。
这种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可能两三个月之内就能初步出成绩。
但就算得手了,研究出来的也无非是一堆实验室环境下理论上可以反应、可以凝固,但反应过程不稳定、难控制的半成品。
在顾辙铺垫后续如何紫外催化、如何制造适合紫外催化工业化量产的透明模具材料、脱膜工艺之前,这些二相法材料本身,就始终是个废物,到不了有商业价值的程度。
这样,就完全不怕竞争对手派间谍来刺探、收买、窃取技术思路的。
因为就算海昌、依视路的人今天砸两百万贿款收买了这三个博士,把他们从顾辙那儿得到的思路套过去,也照样组织科研、跟顾辙暗暗科研竞赛。
那么除非海昌的人自己脑子好使、能把顾辙还没说出来的那部分直接脑补出来。
否则只拿到第一阶段思路,做出来就只是一个半成品废物,还不如现在成熟的三相法反应技术呢。
至于更多的内容,为了防止启发同行,至少要过两三个月才能发表。再加上高端期刊审稿也要相当的时间。所以那些文章估计在明年五月份顾辙去斯坦福读研之前,都未必发得出来了。
沈明博和魏一平毕竟本身就是搞聚酯研究的,他们一正一副可以把项目的主体部分慢慢推进下来。
估计是顾老板给未婚妻家的生意也开了新坑,只是把某些研究放到了同一个实验室里,他们也不好多问。
在这座位于东海大学紫金港校区外的高新写字楼里,天元科技的租用面积,已经达到了一整层楼,比几个月前又扩大了一倍不止。
另外,顾辙对于这三个化学博士的安排,也是有侧重的。
随着研发项目的推进,用到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也会不断升级更新扩张,所以配套辅助人员的参会也是有必要的。
随着最初一组的实验闭环打通,成组的有效数据搜集上来,剩下的只要把这个实验计划一组组分别推进下去,相对而言后面都是“体力活”。
至少老板有想法,定了研究方向,还大把真金白银往里砸,给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也很不错,实验室配套条件也比东海大学的学校实验室要好。
另一台工业激光冲击器,也是德国货,也是几十万美元的设备。
这个周六,照例还是有项目进度会。参会人员也比较多,而且不光有科研人员,还有实验室管理和科研设备采购相关的人员。
空下来的人可以到外面的休息室喝茶吃点心,饮料蛋糕水果管够。公司还特地在实验室外面的休息区弄了睡眠舱和影院设备,只不过要戴上耳机看片,不能外放影响旁人。
……
不得不说,自从国庆节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顾辙在实验室建设和投资上又下了一大bo血本。
顾辙跟叶小敏说了几句后,就领着他们去了隔壁一间他们从未去过的新实验室。
就说紫外线,你要是想搞euv的,也就是“极紫外光”,光刻机用的那种光源发生器,那就老贵了去了。还好顾辙这次要用的只是uvc,只是高频紫外线而不是极高频紫外线。
所以,把他手上如今压着的另一个科研项目、未婚妻家的熔喷新材料项目拉出来当挡箭牌烟雾弹,就很好用了。
金灿原本只是搞液相沉积法相关研究的,这次拉到树脂镜片新材料的研究项目里,只能做一些跟他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或者是为后续的模具材料做一些铺垫研究。
此刻顾辙等人来到的这间实验室,就是最近才弄好、刚刚投入使用的。
不涉及技术机密的外围进度内容,他们简单听一下,也好同步自己的工作进度,知道哪些工作能拖哪些必须加速催办。万一上游的科研设备供应商掉了链子,也好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心里有数。
反正顾辙很有规划,每周项目进度例会都会分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容、能听的人都不一样。
……
作为拥有超前人类20年知识储备的人,顾辙在如何防止手下人串供、想清楚老板脑子里的全局计划,肯定得煞费苦心。
期间,顾辙要求他们暂缓发布论文,或者只能发布一些对于目前三相法反应在反应速度、稳定性方面的缺陷评点综述,或者是讨论这种不稳定性的根本原理。
不过,金灿,一会儿你单独留一下,帮忙调试一下几个设备。后续我可能会调你去明远国际做别的研发,这儿的项目跟久了也没你可做的事儿,你又不是搞聚酯的。”
顾辙立刻面不改色地打断对方发言,并且毫不脸红地胡扯说谎:
不信邪的人,最终必然付出代价。
时间也不知不觉来到了12月初。
但他并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博士们,现在就知道这些设备买来后是要干啥的,但是又需要他们帮着调试熟悉、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形成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