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二百三十九章与张经的第一次冲突
在双屿呆了两天,检查了一下岛上的工作,王道秋就带着由登州、浙江两地水师主力组成的二十九艘战舰,外带江浙财阀的六十余艘商船,近三万人,浩浩荡荡的离开双屿南下交趾。
这次去交趾,王道秋选择的航线是沿福建、两广沿海,反正他有钦差的身份,又有大战舰护航,不怕两广水师找麻烦。
经过十天的航行,船队到达红河入海口的海防港。到了海防,王道秋让欧阳俊卿护着大部队,南下占城、吴哥、暹罗去卖货。而他自己则带着五艘战舰和八艘商船,沿红河去交趾的治所,现在被称为“升龙”的河内。
红河入海口离升龙不远,一天就到。当王道秋率领着船队到达升龙的时候,张经带着大明在交趾的一众大眀文武,和安南即将成为高级囚犯的国王、贵族,以及近十万新大明人,在升龙红河码头热烈欢迎王道秋。
王道秋今天还是穿着他那身无比骚包的织金大红蟒袍,脚踏盘龙靴,龙行虎步的率先下了船。
看见王道秋来了,张经忙领着众人上前。而此时被大明文武冷落在后,一肚子不服的安南王,一脸不屑的扭头对跟在他后面的一个亲信大臣,小声的说道:“这大明无人乎,竟派一黄口小儿来?”
“王上,王上慎言!那位可不是什么黄口小儿,而是大明那个声名赫赫的六元及第、王剃头。若惹得他不高兴了,他可是会屠城的。”
一听安南王说王道秋是黄口小儿,这可把安南王的那个亲信大臣给吓坏了。毕竟不同与安南王井底之蛙,这个亲信大臣数次代表安南,去出使大明,王道秋那张嫩脸,他可是认识的。于是在安南王说王道秋是黄口小儿后,他忙小声提醒安南王,要注意礼数,可不能惹了王剃头那个杀神。
而安南王一听,自己认为的那个黄口小儿,竟是这两年来大明的顶流一线,六元及第王剃头,安南王不敢多嘴了。毕竟经过无数艺术版的加工,王道秋在大明民间与周边国家,他那名声就是个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动不动就下令屠城杀俘的不讲究人。
所以现在一听,大明这次派来主持交趾归附的是王道秋、王剃头,安南国王赶紧的把嘴闭上,脸上强挤岀一个热情的笑容,紧随张经,抢着上去讨好王道秋了。
几天繁锁的各种仪式,王道秋终于是走完了各种形式,宣读完了嘉靖帝的一道道旨意,把交趾建省的事给摆平了。
既然交趾这边的事都搞定了,张经这个大明新任内阁大臣,也就敢回北京了。
在张经要带着一众原安南国王族、贵族,返回大明的日子前。在临行的前一夜,张经邀请王道秋和新任的交趾巡抚徐阶,到他在升龙的帅府喝酒。
王道秋和徐阶依约而到,三人分宾主落坐,下人们端上酒菜,张经作为主人致欢迎词。
等欢迎词说完,张经指着这满桌的鱼肉,招呼王道秋道:“来来来,良桢不要客气,这交趾别的不多,就是山珍海味和水果多,这些在咱京师可吃不着。”
“是啊是啊,良桢,交趾这边一大半地方,都是茂密的大片老林子,而且交趾这地儿还靠海。因此这里的山珍野味和生猛海鲜,还是很多的。今晚张阁老,特意为良桢准备了四道山珍、四道海鲜,都是交趾这边的特色菜,良桢可不能辜负了张阁老的一番美意,一定要多吃啊!来来来,良桢,动筷子动筷子。”
一听张经招呼王道秋品尝这交趾地方特色菜,一旁的徐阶也忙顺着张经的话,让王道秋动筷子。
盛情难却,王道秋也就一边笑着说着感谢话,一边动筷子了。而见王道秋开动了,张经和徐阶也忙跟上,夹起了那些交趾特色菜,放嘴里品尝。
三人一阵杯盏交错,边吃喝边说着这交趾的今后,都很高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经突然话风一转,一脸愁苦的说道:“良桢啊!你少年天才,老夫第一次见你,第一次听你的安南策时,老夫就知道以你之才,将来必入阁拜相。只是你比老夫想象的成长更快,入仕不到一年就封侯拜相了,真是羡煞旁人啊!”
“良桢啊!你一入仕就建南涧河钢铁厂,献安南策、献改土归流策。可以说我大明如今能平安南,能平西南,你王良桢当属首功。良桢你天纵之才,如果把心思都用在正途上,老夫相信你一生之成就,必光耀千秋,为万世所敬仰。所以良桢,老夫想劝你,远离那些旁门左道的贱业,专心国事。”
旁门左道、贱业!王道秋明白,张经这应该说的是商业,尤其是远洋贸易。明白了这一点,王道秋放下酒杯说道:“张大人,晚辈知道您这是好意,是为了晚辈好。但是张大人您想过没有,历朝历代的那些明君贤臣,也是一如您所想,一如您所做,可是我种民族有落好吗?上千年的一乱一治,上千年的原地踏步,一点出息也没有。”
“荒谬,王良桢,你怎么能这么想?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饿了有食,人人冷了有衣,此为我辈士人之毕生奋斗目标。古之先贤,都在他们的羽翼之下,保得一方百姓衣食无忧,你怎么能贬低他们为一点岀息也没有呢?王良桢,你妄言了。”
“妄言?既然前辈说晚辈妄言,那晚辈请问前辈,你所说的那些先贤,在他们任内,他们可能尚能保一方百姓衣食无忧,可也仅仅只是衣食温饱吧!并且他们一旦不在位后呢?那还不是人亡政息,百姓依旧困苦?咱们种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光靠刀耕火种,光靠几个明君贤臣,老百姓根本不可能过上富足的生活,顶多能混个温饱。”
“温饱还不行吗?芸芸众生一辈子能温饱,还求什么?王良桢,你不要少年心性,整天想那些镜中月水中,心比天高,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老夫告诉你王良桢,你重商抑农,这是在挖国家的根本,这是要出大乱子的。王良桢,你不要以为老夫不知道,现在海上的那些奸商、海匪,他们的后台就是你。王良桢,老夫告诉你,你这次到交趾,能顺便把你扶持的那些奸商、海匪都清除干净了,还我大明海疆一个清静,还则罢了。否则老夫这一生,与你势不两立,啪!”
张经自以为自己苦口婆心的劝,己经算是关爱王道秋这个晚辈了。可王道秋却在自己的好意规劝下,不但不悔改,而一套一套的歪理邪说,这把张经气着了,厉声训斥了王道秋后,还冲王道秋拍了桌子。
张经与王道秋的冲突,说白了这就是两种不同理念的冲突。王道秋穿越人士,知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知道人类社会只有大力发展工商业,才能间接推动科技的进步,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可张经他这个十六世纪的土著,他的思维方式还是那古人上千年“以农为本”的思想惯性。在他们的认知里,农业才是国家的根本,必须要把国家的主要资源都放在农业上。
而至于工商业吗?这些高利产业如果不加以抑之,那么凭人的趋利性,社会上的劳动力肯定就会奔向工商业,而不再去种地了。
对,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个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统治阶级优生保证农业,优先保证粮食供应,就能让社会上的人有饭吃,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而如果放任社会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去追逐利润,去从事工商业,就会造成农业荒废,粮食大量减产,不足以满足人们吃饭的需要,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优先保证农业,优先保证社会的粮食供给,这就是小农经济社会的国策,是张经这样一代代社会管理者的信仰。
但他们这种信仰是建立在岁月静好,社会固态的前提下的,可社会他会岁月静好,他会一成不变吗?想想现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以及未来的工业革命、现代科技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跪在地上喊人家“爹”,落后就要看着人家把你老妈、你妹妹、你老婆、你闺女,一遍又一遍。
王道秋知道后来种华的那些耻辱,因此现在面对张经的怒火,王道秋丝亳没有,要与旧思想同流合污的意思,他站起来对着张经就是一揖,冷冷的说道:“道不同,不相与谋!晚辈告辞了。”
说完话,王道秋也不等张经回话,扭头就走了,而在他身后则是目瞪口呆的张经和徐阶。
良久张经才反应了过来,指着王道秋的背景,冲徐阶吼道:“庶子安敢?此国之大奸也,若朝纲将来落入此子之手,必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老夫,老夫,老夫此生与这庶子,不共戴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