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让各大钢厂自己来,咱们只做技术指导。
当然,钱该要多少还是要多少。
想占便宜的,让他们滚蛋!”
陈冀生的说法,让老邱血红的双眼一亮。
一个石钢,自然没能力同时上马十座平炉。
但跟石钢一样的干法,肯定是可以的。
“那边的钢厂会有意见的。”
不出力就拿钱,这是不符合潮流的,老邱想了一下,嘴上有些为难。
“技术在咱们手里,有意见就等着。
全国那么多的钢厂,等给钱的忙完,再说他们的事儿。
老邱,这次平炉成了,建新厂是不是可以进入议程了。”
听陈冀生说完,老邱的双眼瞪的更大了。
这一大步又一大步的,步步都踏在了他的心坎上。
“一机部早先也有这么个说法。
陈组长,你说选哪合适?”
厂区规模限制了产量,设备陈旧也限制了产量。
现在有了克虏伯的技术,老邱对于未来的新厂也是充满了憧憬的。
“津门曹甸!”
陈冀生说出了以后石钢的位置。
一步领先四十年,石钢这边节省的资金,足够建造上百座平炉了。
“津门?是不是远了点?”
想着撇家舍业,老邱皱起了眉头,在四九城周边不好吗?
“交通不合适。
津门那边东有海港,北有铁路,对于石钢的长足发展,有先天的优势。
甚至咱们钢厂,可以有自己的港口。”
陈冀生的回答,让老邱脸色一喜,这个也说在了他的心坎上。
至于陈冀生这边就有些无奈了,说环境?
现在没几个人在乎的,只能从交通入手。
能不能成还是两说,毕竟如今的海陆交通都不怎么发达。
新建也意味着巨额的投资,而投资正是目前所紧缺的。
“成!等平炉成了,我去一机部唠唠。”
见老邱的双眼带着杀气,陈冀生只能替一机部的领导们叹息了。
这浑货的目的达不成,领导们怕是很难安静的办公了。
随着试车的慢慢接近,石钢这边却慢慢的松懈了下来。
因为关键的都做完了,后续不影响试车结果。
工人们也需要在试车之前好好的休息一下。
试车当天,跟转炉试车的时候差不多。
依旧是消防车、救护车坐镇。
只是这次车队的阵容,比转炉试车大了几倍。
“听说小顾有了孩子,最近能去港城吗?”
角落里,陈冀生瑟瑟发抖,因为面前站的是领导。
“能!没问题的。”
“事情做的不错,但行为还是要改造。”
“事儿不好办啊!要不您送我去劳改吧!”
“又要威胁我?”
“不敢!”
“有些消息需要港城那边确认一下,让小顾辛苦一下,跑一趟。
你不准去!
著作要好好的看完,写出感想,不要整天像个小土匪!”
见领导走了,陈冀生这才伸展了一下,看着面前的浅色中山装,无奈的苦笑。
“你特么就告状吧!
说好的一条战线呢?”
见浅色中山装沉默以对,陈冀生也很无奈。
现场的领导太多,他也不敢造次,只能忍下来心中的气愤。
顾雷刚走,大姐大又要单独去港城,自己还是个禁足状态。
在角落里看着领导们的阵容,与陈冀生想的一样,现在就看结果了。
跟领导们一起看着钢水进入溜槽,看着工长含泪吼出特钢合格的一刻。
现场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
“这次可是长脸了!”
石钢的大会议室之中,陈冀生跟老邱、安总工,面对着一批墨宝,与有荣焉。
题词、作诗、连续的题词,领导想必也是兴奋的。
压住澎湃的思绪,陈冀生看着桌上墨迹还没干透的墨宝,想了一下,才开口说道。
“老邱,安排宣传科,将这些全部弄成标语,全厂所有显眼的位置上,都要有这样的标语。
将墨宝拍了照片,准备上几十份。
每个上马平炉的厂子,都送上一份。”
有了这些墨宝,有了领导们的持续关注,最近的两三年,石钢的维稳、增产,必然要放在第一位。
有了这些墨宝,不管是其他钢厂也好,所在地的单位也好。
即便进入风雨,也要认真考虑这些题词。
整个钢铁业的维稳,算是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陈组长的这个想法好,我这就安排。”
老邱听了陈冀生的话,脸上的喜色更重了。
与陈冀生的想法不同,老邱认为这是将石钢的荣誉,展现给其他钢厂。
大涨石钢名声的好事儿,几十份哪里够用?
“陈组长,平炉技术的推广,是不是谨慎一些。
咱们至少一个月不停炉,才能真正的检验平炉的优劣。”
对于工作,安总工是大胆的,但对技术,他也是谨慎的,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
克虏伯炼钢法,还是需要实践来检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