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陈冀生来了轧钢厂,李怀德还没见过他吃瘪呢。
“李工,弹簧钢测试要加快速度,不行就一边测试一边生产。
老李,找一批技术员随车北上,有问题现场解决。”
聊了一会儿之后,陈冀生也发现了李工。
过来督促了一句之后,又给李怀德这边下了命令。
“陈工,这是不符合规律的。”
一听陈冀生想把测试环节也给省略,李工当即就不高兴了。
这是严谨的科学,不是小孩过家家。
“我刚刚问了一下,除了秋收之后的浇灌,后边还有一场冬灌。
现在不仅是口外干旱,北方的许多地方都一样。
咱们的产量必须要提上去,工人三班倒来干。
出了问题不要紧,咱们边改进边生产。
在问题之中解决问题,靠测试,也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农业,陈冀生一直觉得有些帮不上忙,这次赶上了机会,他也不想错过。
至于产品的质量问题,现在不是后世,出了问题只要能修,那就不是问题。
一边生产,一边解决问题,是速度最快的。
刚刚找了几个农村出来的工人问了一下,充足的浇灌,对粮食增产还是很有作用的。
机会来了就要把握,如果出了问题,维修就是了。
“在问题之中解决问题,说的好。
陈工,解决问题也不用重复的上生产线吧?”
看着忙乱成一团的车间,李工皱眉看着,提出了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
“时间就是效率,管不了那么多了。
先把数量做上去再说其他。
三条生产线,各自做各自的,各自改进各自的。
然后将三条生产线出现的问题汇总,咱们再一起解决。”
时间就是效率,这话李工听着合理,看了看忙碌的生产线之后。
跟李怀德说的一样,他被陈冀生的两句话就说服了。
“这样也会增加人工跟维修的损耗。”
想了一下会出现的问题,李工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老李,这事儿就在销售上了。
告诉部里,咱的销售,以一百台为一个批次,每一批都要带上相应的技术人员。
直接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技术小组下去之后,问一下农业生产的其他步骤。
咱们的手扶拖拉机,不仅可以驱动水泵。
加了车斗可以拉粮食,加了犁耙可以耘地。
按照车头的动力,设计合适的犁耙,也是咱们要做的。
李工,太拖拉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跟着下去。”
陈冀生说着,李怀德记着,李工惊讶的听着。
事情还能这么做,是他没想到的。
不管轧钢厂出的车头有没有问题,技术人员都跟着下乡。
从一线获取车头的具体信息,这不是最好的试车方法吗?
“陈工,你的办法真是很完善了,太拖拉的技术员必须跟着下去,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李工的马屁,拍的发自真心,但陈冀生不吃这一套。
“现在不要说没用的,咱们的的主要目标就是产量!产量!还是产量!
一天三十台的数量不够,以一天三百台为目标。”
三十台柴油机的数量,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对陈冀生而言这不够,刚刚聊天的时候,陈冀生想到后世许多国企的沦落。
想想他们是被谁干死的,都是起步于小作坊的企业。
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厂不管市场,只管生产。
这是计划的弊端,如今轧钢厂有了一个初次打破这种弊端的机会。
带水泵的手扶拖拉机,正好遇上北方的干旱。
只要机器能到位,出现再大的质量问题,也是小问题。
陈冀生要靠着不断的增产,来玩一出席卷大江南北的大戏。
从带水泵到带船舶,从旱地到水田,立好了轧钢厂这个实例。
不怕别人照抄,市场是有限的,手扶车的市场饱和的速度,恐怕会很快。
但有了轧钢厂的案例,许多明白人就会有样学样。
生产、销售的模式,大同小异,转移到其他行业,稍作改变也是能用的。
“陈工……”
“不要多说什么,看结果咱们再细谈。”
轧钢厂的步子这次迈的很大也很快,出问题的几率也大。
但相比于结果,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好解决的。
质量问题不怕摊上官司,无疑是陈冀生目前最大的底气。
有了陈冀生在幕后策划,轧钢厂这边生产线的提速是很快的。
一天三百台的说法是有些夸张了,但一百台的数量,只是受困于零部件的生产速度。
三班倒,轧钢厂几乎没有过的生产制度,也被拿了起来。
十几个技术小组下到田间地头,许多第一线的资料,也就回馈到了轧钢厂这边。
陈冀生的运气也不错,手扶车的柴油机,算是粗糙的工业产品。
只要钢材的质量过关,想要损坏,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轧钢厂放下去的这批手扶车头,没有出现大的质量问题,虽说小问题不断,但也不影响使用。
轧钢厂的小水泵拖拉机,也成了底下公社抢着要的爆款产品。
平原地带,对于水泵的需求,跟山地还是有区别的。
立式水泵的功率大,浇灌的面积多,不缺水的平原地区,对于手扶车水泵的需求不高。
但对山区、丘陵,或是没有水井的地方而言。
能自己走的水泵,节省的人力太多。
需求自然也是刚性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