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压力,你要做的是抓总。
不要去查阅资料了,直接告诉霍生就好。
地产集团的屋子,质量不仅要是港城最好,也要是世界最好。
大多数屋子的产权都要握在集团手里的。
我这边的要求很简单。
只要是集团出品,每一座屋子都要按照百年建筑的标准来建造。
另外告诉霍生,只要是我们的集团公司,员工的薪水必须是港城顶格的。”
涉及到了七大佬未来的基础,陈冀生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直接给了张漪清要求。
这些虽说会增加地产集团的成本,但陈冀生说的不错。
未来几十年大多数建筑的产权,地产集团都会牢牢的握在手里。
提高建筑质量,也是符合地产集团利益的。
至于将集团员工的薪水提到顶格,也是变相的竞争手段。
没资本、没实力,一个薪资标准,地产集团就能将绝大多数的竞争者,挤在圈子外面。
“不要去人工河沿岸了,直接去纽扣厂附近,看看有没有大的地块。”
见张漪清做完记录,陈冀生这才开口。
既然与水犯冲,那就找有山的地方。
这段时间经常在沙田附近来往,陈冀生这边已经有了大致的范围。
给娄家弄的仓储中心附近,有一片不小的空地。
背靠沙田,前出金山口就是荃湾。
厂区在山里,过了山口就是繁华地带。
那边的位置,比吐露港一带距离繁华近一些,算是比较适合科研人员的。
沿着纽扣厂,陈冀生一一看了地产集团手里的地块。
霍生这边的眼光不错,靠近纽扣厂附近的地块,大多都是依山而走的。
这些地块都可以作为房地产来经营的,与工业地产、商业地产相比,港城房产的需求更高一些。
在港城,房产项目也是不愁卖的,最好的地块做公租房,差一点的地方出售。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产集团手里的优质地块也会越来越多。
地块越好,升值的潜力越大,在地产集团收集优质地块的时候。
大规模的公房,也会源源不断的为地产集团输血。
或许二三十年之后,地产集团仅凭房租,就能跃升千亿集团之列。
这个在以后是有实例的,无数的公房,就是无数缩小的九龙仓。
或许到二次开发的时候,公房的租金,已经为地块的二次开发备足了资金。
一边想着,一边给张漪清说着,将地产集团一些细节性的经营方式,填补到计划书里。
离着娄家仓储中心不远的一处缓坡,吸引了陈冀生的注意。
“漪清,就是那块山坡地了。
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河湾,全部拿下。
河湾附近可以做造纸厂、包装厂。
原料工厂依次向后推进,外围做原料,山下做厂区,山顶做研发中心。
两侧的山林也要拿下,做厂区内部的休闲公园,还可以建一部分住宅、公寓。
让霍生找最好的设计公司来做,以军事要塞的等级来建造厂区。”
圈定了地块,定下了建设标准,就没陈冀生什么事儿了。
地块自然有地产集团的大佬去跟港府交涉,如今的地产集团资金充裕。
只要不是港府的军事区,在港城,基本没有资本拿不下的地块。
至于建筑设计,更是跟陈冀生毫无关系,定好了标准,他的营生就算是做完了。
除了建筑标准,厂房的要求,胡生带回来的资料的也有一部分。
一边征地,一边建设外围的厂区。
等二姐她们回来,再按照细节要求,建设厂区就好。
至于说二姐不回来,那也是不允许的。
硅谷无疑是最适合发展电子产业的,但那里不是自家的地界。
发展的再好,将来别说整体的技术搬迁了,可能连产品的出口,都要按照那边的要求来。
在港城就不同,无论什么时候,想输出技术就可以输出技术。
至于产品,更简单了,无论是陆路北上,还是跨海而行,都不是外人可以置喙的。
“陈生,这片地块真好,芳妮集团能不能按照你刚刚的谋划,也将周围的地块圈起来?”
方姐大概估算了一下,陈生为陈家小姐谋划的地块。
仅是山下部分,就至少二三十个纽扣厂的大小,算上山坡地,面积差不多翻倍。
想想未来陈家小姐产业的模样,方姐不由的心生羡慕。
如果以纽扣厂为中心,拓展芳妮集团的工厂,也会是这样的场景。
“可以。
但要向南发展,沿山一带要做房产项目。
这边的地块,向东是工业区的尾巴,向南是荒凉的山坡地。
以这里作为电子产业的中心,可以带动南北两侧的地产发展。
纽扣厂那边不同,山上的景观很好,做厂区就可惜了。”
答应了方姐的要求,陈冀生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厚此薄彼,会引起心态的失衡,将来的二姐,还是需要方姐照拂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