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的资料为什么在弟弟的手里?
为什么是弟弟出来采购电脑?
这些陈宝红心里是有谱的,港城不算是自家地盘,她也是清楚的。
捋顺了二姐陈宝红这边,陈冀生依旧忙碌。
摩尔跟基尔,在大洋彼岸的影响力,还是很不错的。
电子管、电阻、线路板,甚至ibm的电脑外壳,这些外联的项目,经过两人的联络斡旋。
都有在港城投资建厂的意向,对于这些项目,陈冀生来者不拒。
考虑到港城的规模,许多大洋彼岸的科技企业,在投资计划上,都做了一些调整。
小的几十万美刀投资,大一些的也不过小几百万美刀的投资。
而且这些投资,经过两人的游说,九成九都是以技术合股的形式,来进行合作的。
如今的技术壁垒、专利壁垒,远没有后世那样森严。
许多本该保密的技术,军方的技术,都被两人一同游说之后,有了在港城投资建厂的意向。
毕竟只投入技术,就可以在港城有一个分厂。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
还有一点很关键,如今港城的人力成本,也确实符合这些企业的诉求。
只要港城这边的分厂,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那这些企业的成本,都会有很大幅度的降低。
之前陈冀生跟摩尔、基尔也有过深谈,对于港城这边人材的缺失,陈冀生这边也正经的提过。
有了利益的督促,有了资本的推动,大洋彼岸的技术人员,就跟赶集似的,奔港城而来。
对于这些人,陈冀生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
高等级的技术人员,尽量配备别墅,普通的技术人员,也多半入住半岛这样的高端酒店。
来的人,不管合作成功与否,陈冀生这边都准备了芳妮集团的服饰套装。
给钱,那是最次的选择,借机宣传芳妮集团的产品,才是一举两得的生意。
大洋彼岸的设计公司,也来了港城。
沙田老宅的主家儿,也在陈冀生的金钱攻势之下,放下了文人的矜持。
开始参与到电子工业园区的设计之中。
中西合璧,陈冀生要的可不是形似。
从建筑上散发出等阶的压制,一般人可是做不来的。
陈冀生也让其他大佬打听过,能像老宅主家儿这样设计园林的,在港城也是凤毛麟角。
没有文化的熏陶,没有家族的传承,想要规划一个正经的园林,也不是什么容易事儿。
电子产业园区,开始正式动工的时候,霍生也从北边回来了。
近期因为园区动工,即便陈冀生让方姐打电话,留在港城的五位大佬,也轻易不敢到沙田来。
来了就是无数的任务,压在本就不堪重负的肩头。
有几次陈冀生想跟郑生沟通一下建材的事儿,郑生那边就是不到沙田来。
陈冀生去了港九,也找不到人,无奈只能通过电话,简单的沟通一下。
“陈生,几位大佬都向我诉苦了,说是你这位新大佬,压榨他们这些旧大佬。”
从北边归来的霍生,依旧面带荣光,显然这次北上的收获,又是出乎意料的好。
“霍生,不提这个倒也罢了,提了,就要说说郑生他们了。
何生躲进港府不出来,胡生找不到人,郑生只能打电话联系。
董生、包生,躲进船厂就不露头了,这不是做事的态度吧?”
听到陈冀生要问责,霍生知道是在开玩笑,但心里也是一阵阵的发苦。
这种苦楚,也冲淡了从北边带回来的喜悦。
他跟郑生交流过,近期陈生压了不少任务下去。
按照郑生的说法,就是陈生把他们这些港城的大佬,当做矮骡子来使唤了。
本该一两年才能做完的事儿,陈生这边动辄就是一个月,两个月。
稍有诉苦,陈生这边就是各种办法、规划、计划书一堆。
而且陈生的办法也确实好用,比如在地产项目上,一个团队负责几处工地。
沙田这边的工业大厦,就有现成的案例,一个团队,负责了十处工业大厦的建造。
为此,郑生那边对于负责技术的人员,每天都是一百港纸的额外薪酬。
不然安抚不了那些工地的技术人员。
在建筑工地上三班倒、挑灯夜战,这在港城也是闻所未闻的。
“陈生,他们也是逍遥自在惯了。
这段时间,哪个大佬不是在连轴转?
几个大佬可是说了,陈生的钱真是不好拿。
拿了那边大洋彼岸的美刀,这是卖给陈生了。”
虽说嘴上在诉苦,但霍生的心里很满足。
得益于陈冀生的规划,如今地产集团的十大地产项目。
任何一个,都是他之前几年的工程量,十大地产项目,主要是以公屋为主的。
一旦投入港城市场,对于港城地价的冲击也是猛烈的。
按照陈生的计划,在劳资矛盾后期,将这批公屋投入市场。
一是跟港府达成一些投资的协议,二是再次冲击雪上加霜的房地产市场,三是笼络港城民心。
十大地产项目,或许盈利能力不足,但对于七大佬或是六大佬而言,在港城地位的提升,是无可比拟的。
“霍生,不谈这个,还是要谈人手。
如今产业园区的技术人员,已经到位了一部分。
咱们的这边的人手紧缺,需要从置业集团、四大洋行挖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