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挖人的薪资,也是个技术活儿。
“不用那么麻烦的,按照大洋彼岸的那批工程师薪水的一半来挖人,就足够四大洋行跟置业集团头疼了。
薪水与国际水平接轨,让那边的工程师去挖人。
打着外派人员的旗号,去挖人。
同时给出咱们的薪资标准。
港府不同意,让他们跟美敌那边去交涉。
如果四大洋行跟置业集团,因为人员的流失,出现了商业上的漏洞。
不妨让胡生那边动作一下。
打压四大洋行之前,让胡生问一下大洋彼岸的那些鬼佬的行程。
如果合适,就拉那些鬼佬的银行家,帮胡生站一下台。”
听着陈生的连消带打,霍生只能是佩服了。
这段时间,陈生带着众大佬,聚集大洋彼岸的股市,打太古的闷棍。
就没有不成功的时候,这次借助四大洋行人员的流失,恐怕六大佬依旧是可以吃肉的。
“陈生,行事是急是缓?”
在脑中过了一遍陈冀生的计划,霍生问了一下行动的速度。
如果是快打,恐怕胡生那边力有未逮,只能让董包二生配合一下了。
“先挖人,再寻找打击的机会。
这次不能跟太古一样一棍打死,针对四大洋行跟置业集团,要用缓和一点的商业手段。
最好多找一些大佬,合力分食。
置业集团可以延后一些,等劳资纠纷爆发,再给他致命一击。”
这些谋划,陈冀生基本上是张口就来的。
手段无非就是股市打压、恶意收购、私下媾和之类。
但是在港城的范围之内,手段是不能太脏的,用打太古一样的手段,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确定了挖人的章程,陈冀生又跟霍生聊了一下北上的细节。
在丝绸的合作上,作为商人的霍生自然是吃亏的。
高层也不会任由霍生吃亏,在许多方面做了补偿。
因为轻工业涉及到了一些原料,北边也给霍生打了包票,只要霍生需要,那边会负责解决的。
对于产业园跟轻工业需要的原料,陈冀生这边还有别的谋划。
初级矿业产品的出口,陈冀生这边也是有规划的。
只是如今产业园的建设,是陈冀生必须亲自出手的。
后续涉及到的原料问题,需要暂缓解决。
跟霍生碰过头之后,又到了六大佬发力的时候了。
凭借各自的关系,用至少翻倍的薪水,从四大洋行跟置业集团挖人,就成了他们近期的主要任务。
有六大佬或是他们的关系出面,在港城本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加上翻倍的薪水,挖人,也是很简单的事儿。
四大洋行跟置业集团一样,鬼佬的管理层,用的都是殖民地的那一套办法。
其中的晋升层级极为森严,内卷严重。
华人大班,也不是那么容易产生的。
如今的华人大班,含金量也不是很高,只是一些经理的职位而已。
目前港城,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控制一个洋行的华人大班。
鬼佬的压制,内部的竞争,使四大洋行内部,留存了一大批自觉晋升无望的技术人才。
虽说里面的电子从业者不多,但技术大多是相通的。
产业园这边,只是需要跟鬼佬工程师交流的纽带,对于一些专业性的技术,要求并不高。
丰厚的薪资,大佬的金字招牌,一下就让置业集团跟四大洋行,迎来了最汹涌的离职潮。
形成离职潮的职员,也是符合陈冀生要求的老职员。
用合同约束新员工,用职位约束老职员,这是资本惯用的手段。
四大洋行不是给人养老的地方,岁数大了,合同的约束力也就小了。
资本也要防备这些老员工,成为负担的。
陈冀生跟六大佬的手段,也正好打在了四大洋行的软肋之上。
一大批有技术、有资历、有经验的老牌技工跟工程师,一下就被他们从四大洋行手中拉了出来。
这些看似浪费粮食的老职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中坚力量。
平时看上去,有没有作用不大,但真没了,造成的漏洞也是不好修补的。
一下被挖走大批的老职员,四大洋行自然不干,找到了港府。
但是,摩尔一行人的商业考察,也是在港府挂过号的。
盟友之间的合作,港府还是很重视的。
加上陈冀生提前做了预案,挖人的多半都是来自大洋彼岸的工程师们。
借口就是找当地的翻译人员,再有何生、胡生、郑生几个大佬,跟港府交涉。
事情也就被港府挂了起来。
两边都不得罪,用时间来解决问题,也是政客们惯用的手段。
四大洋行包括置业集团,除了一个太古都在走下坡路。
太古重创之后,就都在走下坡路了。
摩尔等人带起的电子业投资,在港府看来,也算是港城经济的一个转折点。
两相权衡之下,事情只能挂起来,用时间来看一下各自的走向。
如果电子产业园能够提振港城的经济,港府自然是要偏帮的。
有了大批来自四大洋行的老职员,产业园这边的建设速度,就立马加快了。
都是精于商业的老油子,合同的签署,技术资料的保管归类,对于这些老职员而言,都是轻车熟路的。
十几个项目同时开工,工地上的技术人员都省了好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