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老人劝谕 调解坊里
六月,坊郭乡青原山下的甘家坊、浒头岗和下磨三个村,生了瘟疫,衙门上上下下忙活了一个月;七月,县城南街失火,一条商业街烧光了,救灾重建,持续了两个月。九月,南街的新街道建成了。王阳明、礼房书吏白明礼、工房书吏顾建、坊郭乡乡头陈江、知县长随王祥、南街坊长殷德,一行人在南街新街道上巡视。南街口耸立起来一座崭新的牌坊,四根门柱,内外是两副对联,内联是“赣水送财,源远流长;庐陵聚宝,古往今来”,外联是“仁义礼智信,商业最讲诚信;东西南北中,良心要放正中”,横批分别是“义利南街”和“民风淳厚”。王阳明站在牌坊前,笑眯眯地点着头,说道:“对联虽然通俗,含义却不俗。”坊长殷德介绍道:“这是街上陶家百年老店‘良心酱菜’的祖训,大家都认可,街上的秀才也认可,于是就刻了上去。”王阳明笑着点了点头。
新南街,宽宽的街道,石板铺地。一街两行店铺,有砖墙,有石墙,有瓦顶,有草房。王阳明走在最前面,一直笑眯眯的。殷德跟在王阳明身后,开口说道:“本来一把火烧光了家当,幸亏大老爷指点,乡邻互助集资入股,家家都能重建家园。小人听大老爷的话,跟着陈粮长到南昌,请来了五家商户,让他们来南街开分号;陈粮长又会商全县的粮长大户,各自在南街开设商行。这下可热闹了,这石板路,还有前面的旌善亭和申明亭,都是他们几家大户捐资修建的。”
陈江跟上来,笑着说:“南昌商户来我们庐陵挣钱,给爷儿们铺铺石板路,也是应该的。我们八家粮长出资捐建旌善亭和申明亭,也是应该的。有四家粮长本来在城里没有商号,这次给他们个机会,他们出钱给贫户盖房子,自己可以落块宅基地,做商号挣钱。有十几家贫困户,就是这样住上了砖瓦房。”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嗯,互帮互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各得其所。陈粮长,殷坊长,最近都在传说,太祖爷当初划分的士、农、工、商四民,现在划分得更细了,已经细化到了二十四民,你知道是哪二十四民吗?”
陈江笑着说:“以前的士、农、工、商,如今加上兵和僧,变成了六民。后来新添了十八民,小人给大老爷数一数——”陈江扳着手指头,“道士、医生、算卦的、看星象的、相面的、看阴宅阳宅的、围棋手、行户经济、摆渡船的、抬轿的、梳头的、修脚的……我知道的就这些了。殷坊长,你帮忙接着说说。”
殷德说:“卖身的、说书卖唱的、耍把戏玩猴的,最后就是土匪绑票的。”
王阳明笑着说道:“这才二十二呀!”
陈江笑着说:“还有听差跑堂吃衙门饭的。”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还是不全。本县发现,衙门口有专门替人写状子的,有包揽词讼替人打官司的,还听说城里有冒充官亲诈人钱财的,有假嫁闺女真放鸽子骗老实人钱财的。”
陈江说道:“老实巴交的人都在乡下种田,城里这些不种庄稼的……”
一群人说着闲话,来到了南街的中间地带。那是个小广场,路东一座亭子,路西一座亭子,路东是旌善亭,四根柱子被漆成了大红喜庆颜色;路西是申明亭,四根柱子被漆成了黑色。旌善亭下是一方石碑,碑文是朱红色阴文《太祖六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申明亭的北面立着一方石碑,碑文是《南街公约》,一共十条,分别是:一、做人遵守六谕;二、经商童叟无欺;三、防盗十家互保;四、防火各备水缸;五、门前各自清扫;六、红白事不铺张;七、不请巫婆神汉;八、俭办社火神会;九、行善商会奖励;十、犯过记名亭下。落款是“南街百姓公约,正德庚午季秋立”。
殷德介绍道:“按大老爷的吩咐,旌善亭基座比申明亭高二寸。”
王阳明赞许地轻轻点头。亭下候着的两个人,看到王阳明走近亭子,跪下磕头道:“小人韩德才(仝一山)叩见大老爷。”
殷德介绍道:“这是南街街坊推举出来的人,韩德才是南昌来的客商,仝一山是本地住户。”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起来吧!韩老板来庐陵经商,吃住习惯吗?”韩德才三十多岁,气宇轩昂,身穿精纺葛布衬衫,人很精干。韩德才回道:“南昌、庐陵,地分南北,吃的都是一江水。习惯得很。”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韩老板有陶朱公的气派,刚来庐陵,没有挣钱,已经开始散财了。听说这石板路是你们南昌客商铺设的。”
韩德才笑着说道:“和气生财。小人外来户,大家都不认识,这也是和大家结个善缘。”
王阳明说道:“有人说无商不奸,本县不这样认为。奸商骗人只能一回。坐地商户,要的就是信誉,要的就是回头客。俗话说,邪道来的财,一定会歪道出去。”
韩德才哈着腰说道:“大老爷教训得是!小人店前挂着‘童叟无欺’的招牌,这是祖传几代的招牌,是小人家的祖训。从不敢违背!”
王阳明笑着点点头,转身对仝一山说道:“你们作为被推荐的人,要为街坊们、商户们裁断矛盾纠纷。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你们为别人评判,一条街的人也在评判你们。自身不过硬,被人戳脊梁骨,自己说话也不会硬气。是不是?”
仝一山六十多岁,胡子有些白,瘦长脸,眼神纯朴。听王阳明说完,仝一山说道:“大老爷教训得是,小人看守的这一爿杂货店,已传了几代人。要是它毁在小人手里,小人将来有何脸面见地下的祖宗。也正是因为小人凭良心做人开店,才蒙街坊们抬举,被推举到这个位子上。”
王阳明点着头,说道:“朝廷派官有限,城厢街坊,乡下都里,最终还是要靠爷儿们自己管理自己,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殷坊长,亭子建起来了,公约也刻到碑上了,你们打算怎么利用它?”
殷德哈着腰说道:“大老爷,街坊上共有一百五十八户,按照您老的布置,每月初一、十五,各家各户主事人要集合到这里,听仝一山讲《太祖六谕》和《南街公约》,然后在旌善亭表彰良善人家,在申明亭批斗犯过作恶人家。对那些敢不孝敬老人的,敢欺蒙顾客的,敢给南街抹黑的,我们要给他抹个大黑脸,让他丢人。对于屡教不改的,我们要孤立他,让他在南街混不下去。”
王阳明笑着说:“表扬良善,可以大张旗鼓。对犯过的人,得给人家改过的机会,不能动不动就批斗人家。初犯,可以含蓄地批评;再犯,公布到申明亭下;一而再,再而三,那就不用客气。你们聚会的时候,本县也要来观摩。效果好的话,我们要让全县各都里,派人来观摩学习。”
殷德闻言有些紧张,说:“这个……这个……小人怕办不好,惹大老爷笑话。”
王阳明对礼房书吏白明礼说:“白相公,你给他们辅导几次。”
相公是对书吏的雅称。
王阳明再对仝一山、韩德才和殷德说道:“太祖爷颁布的《教民榜文》,你们都要好好看看。你们三位裁判街坊们的矛盾纠纷,主事是仝一山。最终裁定权在他,裁判证书上,以仝老先生的签押为准。”王阳明继续说道,“在裁判纠纷时,仝老先生地位高于坊长和乡头,甚至高于县衙六房书吏。在县衙大堂排班的话,老人的地位仅次于秀才。仝老先生,有权力,就要负责任,就要尽义务。每月两次,你要手持木铎,游走街道,宣传《太祖六谕》和《南街公约》。”仝一山作揖打拱说道:“树要皮,人要脸。蒙大老爷这么抬举,小人定然尽心尽责!”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城里人见多识广,要给乡里老人们做个榜样。白相公,各乡情况怎么样?”
白明礼禀告道:“大老爷,庐陵县在洪武年间,一共建有九十八座旌善亭和申明亭,后来这些亭子都废了。大老爷要重建老人制度。全县九十一个都,在秋秧下地后,利用农闲时间,把旌善亭和申明亭都恢复了起来。老人们已经开始理判户婚田土纠纷了。”
王阳明说:“效果已经出来了。进入八月份以来,告状的已经很少了。”王阳明问陈江道:“陈粮长,各坊各都已经建了旌善亭和申明亭,老人们都走马上任了。你们八个乡的乡约所建得怎么样了?约正和约副都选好了吗?”
陈江笑着说:“让大老爷挂心了!先说坊郭乡,小人正好有座闲房子,三间正房,一个独院,打扫粉刷后,用作了乡约所。约正一位,约副两位,约史一位,礼生请了位秀才担任。其他七个乡,听说都找好了地方,人员都确定过了。”
王阳明说道:“形式是有了,关键是实际。乡约所最近的任务是,抓紧时间对全乡新上任老人进行培训。明天我们到乡下随机抽查个地方,验证一下实际效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