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地址:www.22biqu.com
笔趣阁 > 王阳明(全集) > 第104章 山洞小住 县学劝俗

第104章 山洞小住 县学劝俗

第104章 山洞小住 县学劝俗

王阳明会同各官、地方里老规划好未来和平县的选址,选定两处巡检司的新址,布置好留守兵力,于三月初八开始撤军,向北翻过九连山,于三月十五途经龙南县的玉石仙岩。

平生喜好山水的王阳明,被这座平地而起、高达百丈的玉石岩留住了脚步。玉石岩色如白玉,分上岩、下岩和新岩。更吸引人的是岩上有孔山洞,洞内宽敞,容得下数百人聚会。这座洞名为玉虚洞,洞顶有圆形天窗,可以承接日精月华;洞底有一眼龙井,深不可测,像人心一样深奥。撤军前的三月初四,还在浰头的时候,王阳明已经写好了向朝廷要求退休的《乞休致疏》,他在疏中说,朝廷派遣自己来南赣的任务就是剿灭四省边界的土匪,如今任务完成,朝廷应该让自己解甲归田了,自己很想回到绍兴会稽山上的阳明洞天去养养病,补补精气神,养心修道。打了一年多仗,对解甲归田越来越向往。去年打罢桶冈,在茶寮驻扎时,他就谋划着战后的退休生活,在《茶寮纪事》诗中就表明了心思“乞身已拟全师日,归扫溪边旧钓台”。在更早的漳南剿匪时,他也一门心思地想着,回到浙江和徐爱一同开荒种地,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璋、郏文、邢珣、危寿跟在王阳明身后,攀岩观览。龙南县知县卢凤跟在队伍后头做导游。卢凤因为去年二月池仲容攻打信丰县城时堵截不力,被王阳明奏明朝廷,停发了半年的俸禄,曾经心中尽是不满,好在如今池仲容已经彻底完蛋,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心情这才好转。卢凤热情地介绍道:“王都宪,龙南比邻浰头贼窝,县内又有本地贼众,敝县到任的五年来,百姓流离逃命,田地抛荒。如今有王提督挥军剿匪,王师告捷,为民除害。现在,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全县四野,到处一片忙碌,都在忙着春播,”卢凤说着,指着山脚下,“山脚下是桃江,夹江两岸都是桃。满山谷盛开的桃,就像敝县上万百姓一样,都在热情洋溢地迎接王都宪呢!”

王阳明很高兴,桃江的名字让他不由得再次联想到了陶渊明和他的《桃源记》。陶渊明有自己的桃源,王阳明有自己的阳明洞天。会稽山中的阳明洞天,与这个玉虚洞相比,就显得太浅太小,如果不是洞外搭建上屋棚,住人都很勉强。和贵州龙场的东洞相比,龙场缺少了桃江水的灵气。更主要的是,在龙场时,自己是龙落平川,不得不缩着脖子,夹着尾巴;在这里,则是龙翔九天。剿匪大捷,扬眉吐气,山民里老沿途欢呼慰劳,感恩戴德。前者小吏欺凌,后者百官拥戴;一个失意时,一个得意时;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邢珣因为强烈要求撤军,与王阳明剿匪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的思路不合,招致王提督不悦。虽然最终王提督听从了自己的撤军请求,但在邢珣心中,因为没有毫无保留地和上官保持一致,心里还是多少有点不踏实。这时候,他稍微带着讨好献媚的口味说道:“王提督,下官听说您在会稽山有自己的阳明洞天,不知道那和这座玉虚洞相比,有何高妙之处?”

王阳明笑着说道:“不如这里!”

邢珣说道:“唉!玉虚洞虽好,可惜不能搬到王提督仙乡绍兴。”

王阳明笑着说:“人在天地间,不过一个匆匆过客,哪里是家?能在哪里住上两个晚上,都可以叫家。”

邢珣赔着笑说道:“对对!人生处处都是家!下官有个提议,绍兴有个阳明洞天,龙场有个阳明洞天,赣州不能没有个阳明洞天。这里干脆就叫阳明别洞吧,杨兵宪、郏都指挥使,你们二位意下如何?”

杨璋笑着附和道:“王都堂刚才可是说过,住过两晚上才能叫家。”

卢凤揣摩着顶头上司邢知府的心思,猜准了手握“军法从事”大权的王阳明的心思,不失时机地介绍道:“王都宪,各位长官,这山洞里有宋代万岁爷御赐的图书一百多卷,下官斗胆请求各位官长,在此耽误两日,帮助小县鉴赏一下这一百多卷古书。搁平常往日,小县请也请不到各位老先生、老大人。”卢凤说着,对着王阳明就跪了下来。

杨璋、邢珣、郏文纷纷看着王阳明。王阳明有些心怒放,点着头说道:“如此甚好!甚好!”

邢珣赔着笑说道:“王提督一旦住过,就可以称家了。这个阳明别洞的名字,是否可以定下了?”

王阳明乐得脸上笑开了,说道:“如此甚好!甚好!”

王阳明当晚驻扎在了玉石岩,就住在阳明别洞,他在此一连住了四天,不忍离去,并且诗兴勃发,写了《回军龙南》三首组诗。杨璋、郏文、邢珣、危寿、卢凤,各自与王提督唱和了一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阳明在玉石岩写就了记功碑文,勒石《平浰头碑》,作为留念。

三月十九,王阳明来到龙南县城,住进了城西北的县公馆。龙南县城周长四里多,只有西、南、东三座城门。王阳明率领文官武将,在城隍庙举行了献俘仪式,之后视察县城。在被连绵春雨泡得塌了架的南门前,见门匾“熏风门”掉落到了地上,王阳明沉了脸,邢珣陪着皱眉。卢凤跪在泥地上,磕头磕得前额上满是泥。最后来到了县学。小县的县学只有十二个秀才。县学教谕缪铭是王阳明的浙江老乡。受缪铭的邀请,王阳明在县学明伦堂给秀才们做了一场讲学,同时也算一场现场办公。王阳明拿出三份文稿,一份是在南安剿匪后发布的《谕俗文》,一份是新近写就的《告谕》,一份是在回军途经九连山时所作诗稿《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

杨璋、郏文、邢珣、危寿、卢凤等官陪坐在明伦堂后面,缪铭在台前站着主持。

王阳明拿起诗稿,说道:“这次讲学,就从这首诗的其中两句说起,‘莫依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诗意就是学问,学问是修身的学问,学问就是政治。就从这次浰头剿匪作比,和我们修身、养生一样。懂得养生,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别饿着,别撑着,别冻着,别热着。如此一来,即便一时疏忽,染上风寒,头疼发热,稍微调理一下就好,还不至于伤筋动骨。如果平时对身体不管不顾,等大病上身,就只好下重手了。修身是这样,修心也是这样,平常看管好自己的心,不惹事不惹祸,自然平平安安。如果自己看管不好,要靠别人来看管,不是牢狱之灾,就是杀身之祸。我们这些秀才,读书人,知书达理,将来做了官,管理一府一县,用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不做官,教书育人,教的也是这个道理;再退一步,即便不做官,也不教书,读书人也要为社会做个榜样,以身作则。社会出乱子,根源在于风俗不美,要想社会和美,就要改变风俗。因为我们是读书人,我们知书达理。”说到这里,王阳明面向后排的官员说道,“危节推,本院新近制定的这份《告谕》,就是为了改变民俗民风,你要把它和这份去年在南安颁发的《谕俗文》放在一起,在龙川、龙南两县广泛张贴。”危寿起身拱手,说道:“下官遵命!”

危寿被委托经办和平新县的筹备驻防工作。

王阳明继续说道:“我们读书人,自己修身修心,引领社会风气;不识字的老百姓,我们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要多办学校。多建兵营,不如多建学校。办学校,请先生,能几两银子!兴师动众,几万大军,一年半载,费多少银子!这账一算,谁都能明白,哪一个合算。更何况,教书育人,是吉祥;动刀动枪,对朝廷,对官府,对百姓,都是大凶大恶!杨兵宪、邢府台,回到赣州,你们的首要任务是兴办社学,要用诗书礼乐熏育子弟。”

(本章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biqu.com』
相邻小说: 北马秘闻 徐徐诱之 两京十五日(全集) 大江东去(欢乐颂作者阿耐代表作)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 奇货套装(全八册) 狂人日记 小王子 法医秦明:遗忘者 藏天图志(民调局异闻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