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再看109组,”常浩南继续指示。
这一组的tem和apt显示结构高度完美,有序度甚至超过207组,而光学曲线也显示其负折射效应相当明显,稳定性也很不错。
甚至在17个小时后仍然能测出负折射效应。
“已经可以证明,样品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与样品表现出的负折射性能之间……”
栗亚波看着屏幕上的对比,重重敲了下键盘上的回车。
屏幕上很快计算出了一个超过0.9的关联度数据。
“存在显著关联!”
这几乎完美验证了常浩南年初时提出的猜想。
也就是,可以在特定的材料体系里,在光场的指挥下,诱导出某种类似光学超流态的微观结构,让原子不再各自为战,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光做出响应,以实现稳定的负折射特性。
常浩南点点头,神色倒是比栗亚波还平静许多。
这近一年来,他已经从多个角度侧面验证过自己的思路。
对于这个结果,不算意外。
“方向基本没错,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常浩南示意栗亚波冷静下来,“验证了想法的可行性是好事,但重点还是真正合成出可控、稳定、可应用的负折射材料。”
这个时候,其它参与测试的实验室成员也陆续围拢了过来。
其中有人问道:
“化物所那边不是已经拿出可控的三维原子阵列了么?”
“不太一样。”常浩南脱掉实验服,揉了揉发酸的胳膊:“负折射材料对原子阵列的精度、基底材料的匹配度、环境稳定性要求都苛刻得多……至少不能直接套用目前的激光编程技术。”
但旁边的栗亚波却立刻接话道:“老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原子阵列的工艺,倒是有了点想法。”
“嗯?”
对于常浩南来说,只要有了具体思路,很多繁杂的过程反而可以通过开挂来完成。
因此,栗亚波能独立提出新的想法,绝对是个好事。
“我准备参考最近刚发表出来的石墨烯插硅工艺。”
栗亚波一边回答,一边从旁边的资料堆里翻出一份打印的论文。
是发表在《华夏科学院学报》(jcas)上的。
“首先通过增加功能原子的沉积量获取到大量缺陷,然后进行退火,对缺陷进行修复,再从中筛选出修复效果比较完美的部分”
他语速加快,指着论文中的示意图:
“利用mta-01监控修复过程,结合泛函分析理论预测修复路径,有很大概率能筛选出一部分被修复到接近完美水平的区域……而且这个工艺还能赋予了产物较强的空气稳定性,刚好是我们正需要的。”
常浩南接过论文,快速扫了几眼关键数据和结论。
这一扫,还真让他来了点兴趣。
jcas这些年的影响因子水涨船高,虽然距离对标期刊nature和science还有些差距,但也已经不乏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者青睐。
甚至愣是把缩写类似、但创刊更早的《美国化学会志》(jacs)给逼到改了名。
否则总是有心大的苦逼研究生把数学、物理甚至机械土木之类的论文往jacs那边投。
几分钟后,常浩南赞许地看了栗亚波一眼:
“这个‘过饱和-修复’的思路确实有潜力,尤其是在探索新结构方面……空气稳定性也是个关键加分项。”
他说着把打印出来的论文卷起来握在手中,似乎并没有还给栗亚波的打算:
“总之,大胆尝试,注意记录每一个参数细节,mta-01的数据要采集完整。”
“明白!”栗亚波干劲十足,“我估计……最快这几天就能完成第一次合成和初步测试,到时候向您汇报初步结果!”
“好。”常浩南将脱下的实验服挂好,“不过马上有客人要来,我得先上去一趟,你这边如果有什么情况,随时去办公室找我。”
他拍了拍栗亚波的肩膀,转身离开了依旧轰鸣的测试中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