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
两天后,栗亚波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敲开了常浩南办公室的门。
脸上挂着黑眼圈,但精神不错。
显然是有所收获。
“老师,我按之前的思路,用‘过饱和沉积-可控退火修复’法进行了几轮尝试。”他将电脑交给常浩南屏幕上显示的果然是一份报告文件,“这是其中效果最好一批样品的测试结果。”
常浩南双指在触摸板上滑动,很快找到了mta-01的三维成像结果。
图像中,原子排列整齐有序,宛如用最精密的尺子画出的网格,只在极少区域存在细微的位错或空位。apt的三维点云也显示出极高的空间有序度。
“基底表面形成蜂窝状晶格,原子阵列的规整度非常不错。”常浩南给出评价,“缺陷密度……”
他继续下翻,然后看到了1.7%的数字:
“也很低,大部分区域都接近理论上的完美结构,看来退火工艺和基底预处理算是找对方向了。”
说完之后,又重新审视了一遍报告上的图像和数据,接着总结道:“单从结构完整性看,这比我们之前观测到的任何一批样品都要好……”
滑动触摸板的动作停下。
因为报告已经到了结尾。
篇幅比他预期中短了很多。
“光学性能测试呢?”常浩南确认自己没有漏看什么部分,“负折射性质的表现如何?稳定性呢?”
“呃……”栗亚波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换上了一副哭笑不得的尴尬表情:“样品制成薄膜之后几乎是纯黑色的,对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吸收率都高得离谱……根本就测不到有效的透射光信号,更别提负折射了……”
常浩南也是一愣,随即哑然失笑。
这倒是一个典型的科研小插曲——追求某一个性能到了极致,却忘了最初的目标。
大家多少都遭遇过类似情况,倒是没必要过分苛责什么。
更何况,合成路线上的进步是实打实的。
他重新拿起报告,目光聚焦在那些微观结构图像上。
特别是原子阵列的排布方式和基底材料的界面状态。
办公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栗亚波有些忐忑地看着陷入深思的导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突然,常浩南的手指停住目光锁定在原子阵列与基底接触的界面区域。
一个大胆的想法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脑海。
并在下一秒内确认了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通过白嫖系统的功能。
“亚波。”常浩南抬起头,装出一副“我也不是很确定”的语气,“既然这种紧密堆积的阵列结构导致了强烈的光吸收,那我们能不能尝试先制作单层……或者说原子级厚度的二维阵列,然后在z轴上进行拼接?”
“这样就可以实现光学上的各向异性,只在垂直于层面的方向上具备我们想要的负折射和透光性,至于平行于层面的方向……反正我们本来也不需要那个方向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栗亚波立刻跟上思路:“您是说像石墨烯那样的单原子层……”
“不完全一样。”常浩南拿起笔在纸上快速勾勒,“非要说的话,可能更类似于负载在特定金属基底,比如镉表面的单层锗烯或者锡烯,它们也是二维……准二维材料,但原子轨道杂化和自旋轨道耦合作用更强,更容易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二维拓扑绝缘体态。”
锗烯其实是个双层结构,不算严格的二维。
但也符合常浩南的要求。
他说着在几条电子轨道上点了点:
“关键在于体态与受拓扑保护的量子边缘态的分离……在边缘态,电子的传输可以是无耗散的,类似于超流态。如果我们能精确设计材料,让光场主要与这些受保护的、低耗散的边缘态发生强耦合,就有可能实现低损耗的负折射效应。”
这一次,栗亚波的眼神有点发直,过了好一会儿才把刚才那一番话完全吸收。
“所以……要撕胶带试试么?”
眼下已经是2012年末,石墨烯连诺奖都已经拿了,最初的分离方法自然也被传为美谈。
“恐怕不太行。”常浩南摇摇头,“这类材料不像石墨烯那样层间是范德华力,所以也不可能用机械剥离或者研磨剥离这种相对粗暴的方法获得单层……”
“但这类材料,化学手段更不可能分离?”
“所以得找个合适的衬底材料,考虑用外延生长法直接得到成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