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之后,新的高炉总算是完成了。
太子这才上前,看着钢锭,只有一道浅浅的痕迹。用手一摸,似乎看不见了。但是细细抚摸,还是能感觉到的。
太子很清楚他贴身侍卫是什么装备的。太子贴身侍卫都军中将领之后,每一个人的甲胄与兵刃都是最好的。特别是手中的兵刃。都是上好百炼钢,是最极品的兵器。军中也不多,也不过是他与父皇,与军中大将亲卫才用,全国上下,估计也就一万多柄。
朱元璋的关心,在太子看来,是对何夕的宠信。大明的臣子,有不知道多少人。不期盼这种待遇。而何夕却感觉一丝丝苦涩。不过,他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才算是讨论出两个方案。就是将葛工头的两个路线给落实了。
何夕说道:“太子刚刚说过,是南征之事。”
不要觉得十天很长。别的不说,从新修建高炉。即便是从旧高炉之中拆了取耐火砖用来,等高炉完全阴干,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已经是最快的了。
不过,比起之前的高炉要小了很多,大概有一人多高。不过风道鼓风机什么都没有减少。依旧上从上面投料,下面直接出钢水,不够投料,投入的不是铁矿,而是生铁了。
何夕也很奇怪这些人的变化,他问葛天工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葛天工说道:“大家都感老师之德,愿意为老师所用?”
何夕却没有去管这边的事情,他依旧等待新高炉修建成功。
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炼焦土窑,一直没有停下来。在囤积焦煤。
铁水从预留在地面上的通道,渐渐沉淀下来。
何夕微微一愣,说道:“太子知道了。”
太子说道:“何弟,你可知道我这一段时间在忙什么?”
不过,铁甲需要的甲片对钢铁质量要求并不是太高的。只要是钢就行了。
本来何夕以为还是要一天一夜。但是到了下午时分,工匠们已经报告,可以出钢水了。
太子带着一群侍从。说道:“何弟这几日不在宫中,父皇一直念叨你,这一段一直忙住南征之事,今日得空,自然要看看你。怎么样一切顺利吗?”
何夕不大相信这东西,不过皇帝不差饿兵,于是他大笔一挥,将带来的宝钞全部赏赐给工匠了,参与者人人有份。随即令徐保儿回宫上报太子。让太子打钱。
拔刀的侍卫,虎口已经崩开了,鲜血流了下来。
何夕其实不理解这些改进的意义,甚至不太理解这种高炉的技术要领。只是提出了提携纲领的原理,然后激励了工匠们的积极性。可以说对中国几千年炼钢技术的整合。
不过,何夕很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听不懂不要紧,他让葛天工做记录。然后将所有的意见列出来,然后一条条地讨论,有冲突选其一,没有冲突的合并。
太子没有亲自上手去查看。而是微微一动。身边一个侍卫上前,用两块还有余温的钢锭,相互敲击,听听声响。随即脸色微变。又将钢锭放在一处土台之上。一腿微微上前,一腿形成弓步。手按刀上。身形微微下蹲。似乎有一股力量从脚底迸射出来,伧啷一声,腰刀出鞘,一刀斩下。先听“崩”的一声,随即又听见不住的“嗡嗡”之声。
只是质量上不大稳定。
所以,他起钱来一点也没有手软。
何夕压下心中的苦涩,说道:“太子有何吩咐。”
太子说道:“好钢。真是好钢。”
与此同时,有人推着小推车,从预留的小坡上,将一车一车的焦炭与生铁推上炉口,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物料从上面加入通红的火炉之中。这也是一处关键的改进。
并规划了时间表,大概在准备十天之后,能进行第二次实验了。
首先,完成的第二条路线,就铁水引入方池之中搅拌。不过因为工匠们掌握不好火候,前几炉炼出来的还是熟铁。但是在第三炉之后,就是钢了。
太子说道:“南征之事,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以颍川侯为帅,西平侯为副帅,总四川,湖广之军。京营一部,总计三十万之众。其中精锐大抵有十万众。这几日军令已出,奔赴西南各地。而颍川侯出京,也就是这几日了。父皇想让颍川侯临行之前,看看,你的新甲胄。你可知道其中深意。”
这一次速度远超预料之外。
何夕心中一愣,琢磨了一会儿,说道:“臣揣测出几分。只是不敢妄言。”
太子一挥手,身边的人立即退后几十步。
太子说道:“对别人这些话,自然不能说,但是何弟是自己人。父皇如此看重你,有些话。我这个做兄长的也要给你说说。父皇为开国之君,雄威震已天下,天下臣民漠不臣服,并没有君臣相疑,更不会忌惮颍川侯,哼,颍川侯用兵固然不错,但能比得上父皇西破陈友谅,东平张士诚之功?”
“不过,人心莫测,想要君臣两全。不仅仅要父皇秉承宽宏之心,也要臣工知朝廷之能。不该想的事情不要想,即便有了不该想的心思,也应该知道,他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