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动手
郭桓微微一笑,说道:“你说得对。我一开始,其实也就是想搞一点钱用来做事。但是我后来发现,户部都是蠢货,我挪用了,他们根本看不出来。如此一来,我就想啊。我一心经营政绩是为了什么?”
“自然是升官发财。但是在大明朝,升了官就能发财吗?未必吧。咱们陛下,算盘打得可真精,大明官员即便成了一品大员又如何?估计不及元大都丞相门前的七品官。”
“而且还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不知道怎么得就得罪了陛下,身首异处。”
“如此一来,我又何必费心思捞什么政绩。只需动动手笔。钱财滚滚而来。要什么没有?”
“你说,我又何必要什么政绩。升什么官?”
何夕说道:“无耻之尤。因为你一己之私,为百姓增加了数倍的赋税,你难道一点也不惭愧吗?”
郭桓冷笑一声,说道:“也只有你这种人才会这样想,却不知道这些泥腿子在前朝,有五成收成到手里,已经是莫大的恩赐。而今赋税最多的地方,不过是亩取六斗,算起来不过是六分之一。这哪里多了。”
“而且这是一个人要的?朝廷摧残士族,将前朝名族全部迁徙到北方荒芜之地,你知道而今苏州最多?乞丐,因为只有扮成乞丐才能回乡一趟。但是士族就是士族,泥腿子就是泥腿子。即便改朝换代,他们也翻不了天。”
何夕说道:“如此说来,朝廷的官田都是经你手散出去了。”
郭桓说道:“别说得那么难听,我只是承认现实,给予方便而已。他们自然也给我方便。”
洪武初年科举的时候,也没有将理学当成主要内容。
虽然朱熹并不是完人,但是道德水准还是有的。不能算是一个坏人。而郭桓为人聪慧,能力出众。但是难以称得上一个好人了。
何夕忽然冷静下来了,看着郭桓,他从来没有感觉眼前的人如此陌生,感觉隔了六百年,好像是生殖隔离一般,因为思想的差别,人与人简直不是一个物种。
是朱元璋想来想去,最后不得已确定理学作为科举主要内容。然后由明成祖加强。最后成为了大明治国中心思想。甚至可以说,朱元璋完成了一次中华文化的复兴。
虽然有一些读书人传承下来,就好像宋濂。宋濂师承能直接到朱熹这里,是朱熹数传弟子。但是宋朝更多的底层读书人,都不存在了。
“何夕,我不会让你好死的。”
忽然何夕反而更能理解朱元璋。
眼前的郭桓,是典型的儒家官僚士大夫,口中都是仁义,地下却是生意。嘴里说的不言利,实际上是不言朝廷之利,百姓之利。弄得全部是自己的私利。反而一套一套的。
是的,虽然何夕也惧怕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很大的压力。他与朱元璋之间,有很多地方也是难以相互理解的。但是在大是大非上,朱元璋的观点反而与何夕相同。
“既然结果一样,我为什么不做啊?”
诚然,元朝后期举行过一些科举,似乎将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一些,但是奈何,取进士之中,汉人仅仅占一小部分,而蒙古回回等族裔有更多名额。而汉人之中的南人,也就是原南宋地界的人。更是一小部分的一小部分。更不要说,即便考中进士又如何?
刘伯温是元朝进士,也是天下奇才。最后下场不过回乡,即便任官,更多是转折州县之中。因为元朝任官重跟脚,也就是出身。
读书人仅仅比乞丐好一点而已。
何夕一愣,他不知道郭桓如何得出他是幌子,锦衣卫才是主办他的人。不过,郭桓这反应,的确是让何夕吃了一惊。何夕说道:“你这是要造反?”
何夕说道:“其实结果不一样,你仅仅是贪污的。从犯能减轻发落,但你而今是谋逆,从犯估计,难逃一死。”
而何夕来到这个时期,正是朱元璋对理学进行最后的权衡时刻。如果没有变化,在数年之后,朱元璋对四书五经进行删减之后,重启科举,就以此为中心了。
只是他没有想到而今的局面。他想来郭桓不过是一个贪污犯。哪里想到,而今如此胆大包天。暗地下杀手也就罢了。居然敢明目张胆与锦衣卫对杀。
为什么会这样?
郭桓说道:“造反,我不想造反,我仅仅想弄一些钱而已,我为大明出生入死,难道就是为几两碎银,当今陛下只是老农出身,太不大方了,既然如此我自己拿就行了。而今走到今日,不过是你逼得。你既然查出我贪污大量数目,你觉得不造反,就能活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