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毕竟强盛近百年,谈不上战无不胜,但也没有败得这么惨的。从理智上来说,自然是和平对谁都好。但是就民意来说,他们自然想继续打下去了。
但是即便如此,谏义里在爪哇历史上也是有特殊的位置。历史上荷兰确定对爪哇霸权的一场战争。叛军就是以谏义里为核心的。不能说没有原因。
之前大败,士卒损失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声望。很多原本支持西王的人改为中立。甚至走到反对的一方。毕竟,南洋这个地方,一切都以实力说话。
是的,武禄王已经老了。但是这位老狮子,决定在他死之前,解决爪哇最大隐患,那就是东西两王并立。
西王麾下的军队,也不是所有都是他直辖的。
毕竟他不是武禄王的儿子,而是武禄王的女婿。儿子是不能选的。女婿是可以选的。西王本身就是西爪哇大贵族出身,经过了层层挑选之后,才娶了公主。
只是何夕万万没有想到,西王战败,对爪哇有多大的影响。
——
西王根本不敢回满者伯夷。
何夕心中忧虑。不过,这事情还是要做的。大不了再打一场。
西王不敢离开自己在西爪哇的领地,而是派遣使臣,去向武禄王请罪。说明情况。并恳求向大明议和。一切损失都以西王承担。
他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而今他觉得不用退让了。
不过,那是后话了。
武禄王生气的令西王立即来朝见,并准备亲自出征,汇合整个爪哇的军队,西征旧港。
这也是为什么,武禄王为什么能安排自己的儿子当东王。
西王想明白这一切,一瞬间整个人如坠冰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因为南洋很多小国,一方面向大明朝贡,一方面向爪哇朝贡的。
首先,武禄王虽然老了,但是几十年的积威,即便是西爪哇的贵族们,也是心生敬畏的。而武禄王以西征的名义,将满者伯夷大军,与东爪哇的军队安排在西爪哇。
所谓举全国之力,西征旧港。不,他们要打的不是旧港,而是西爪哇。
不来西边,怎么进攻旧港?
但是被武禄王断然拒绝了。
武禄王虽然都是借口,但也无懈可击。
但是真到了那个地步,即便能打胜仗有用吗?
自然是没有用处的。所得不如所失。
打不过就低头,以图将来。反正西王看来,大明也没有一定要灭爪哇的意图。
最后,才成为西王。成为西爪哇贵族的代表。
这一战,他损失不少人手。有大概有一万多士卒并没有回到他麾下,或许是战死了。但是更多是当了逃兵。而且前文说过,满者伯夷本质上是一个奴隶制封建王朝。
而西爪哇的利益,其实系于武禄王王后之身,所谓西爪哇贵族不承认东王的继承权。为了维系爪哇统一,武禄王才退让了。
没有实力的人,是不会得到尊重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从来有太子不典兵的传统。武禄王让西王负责对大明的战事一开始,就没有安好心。
而今不过是图尽匕现而已。
西王心中暗道:“或许只有一个办法了。只是这个办法,我一旦用了。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