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他的老师何夕。
也成为很小众的农作物。
盖因,青稞在中原鲜少种植。倒是青藏高原上多有种植,在元朝,与青藏高原上来往密切。这种作物也带到中国。但是,青稞根本无法在中原与各种作物竞争。
练子宁在大宁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摸清楚很多事情,他必须承认一点,将来用青储料的人,都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所以这青储工艺,越简单越好。
“如果不搞清楚这一件事情,大规模推广,恐怕很成问题。”
他连忙说道;“殿下,我还发现一样好东西。”练子宁从一边的草料之中,抽出了几根,递给了燕王。
被人误会打压的时候,独自一个吃马料的时候,他都可以做到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但是此刻,他却有些忍不住了。
而且燕王身边也缺乏谋士,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练子宁留在身边。
“我疑心,这东西在漠北也是能种植的。”
练子宁想说什么,但是听燕王不容置疑的语气,也就不敢说了。同时他也觉得,这个问题,他没有头绪,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真要解决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燕王说道:“那你更不需要在这里。跟我去大宁。”
练子宁说道:“学生虽然愚钝,但也知道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这里得利的,都会让老师还上,我没有帮上他老人家忙,已经惭愧不已了,如何能再牵连他老人家?”
练子宁或许有一点完美主义,想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是燕王可没有。他觉得这个技术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能用了。至于有一些运气的成分,那就每年夏天就多封上几窖就行了。
练子宁说道;“漠南绝对能种植,漠北要试过再说。应该没有问题。”
这才发现青稞的优势。
如此一来,练子宁对青稞的需求量就加大了。野外哪里有那么多的青稞。练子宁尝试自己种了一下。这才发现了,青稞的好处,甚至有一次倒春寒,地上结霜了。如果是其他庄稼,多多少少都要出一些问题。但是青稞能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对蒙古草原上的气候,适应度也很高。
这就很苦恼了。
因为有一个运气的东西,左右着成功率。
其实,青储整个是一个发酵的过程。只是练子宁还没有搞明白一些关于微生物的现象。这才搞出了这样的情况,明明研究出来的步骤,也都对。也能搞出来。但是一直有一些是坏的,有一些是好的。
即便产量再低,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能种地与不能种地,是完全不同的关系。毕竟漠北草原上河流其实并不少。或者很多地方不能种植。但是即便河流附近的土地,也是数以千万亩。
练子宁之所以发现这个。是因为练子宁在做青储的时候,也在实验各种牧草,青稞是练子宁在野外发现。虽然说青稞产量很低,一亩不过几斗,比小米高粱的产量都低。不过连种子与秸秆一并做青储的时候,效果不错。
燕王说道:“你跟我回大宁,在大宁主持这一件事情。有些事情,先做了再说,即便有一些问题,将来再解决不迟。”
燕王与练子宁在历史上,是何等关系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从今天开始,燕王与练子宁开启几乎长达一辈子的合作。何夕并不知道,他将自己的弟子,自己夹带里的人。就这样被燕王截胡了。
只是何夕从燕王这边弄走了姚广孝,而燕王从何夕搞来练子宁。
两人这样,也不知道谁赚谁赔了。
就在燕王带着练子宁回到大宁,代表着练子宁再次出现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而何夕也在辽东筹备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