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能做这一件的事情,一下子增多了。
何夕担心的,其实就是捕鲸。
捕鲸可以完美的回避一些捕鱼的痛点。
这技术上的问题,太多了。简直是一连串的问题。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第二个困难,就是渔具的困难,船只,渔具。一下子拿不出来那么多。
这一切生产中心,就在旅顺造船厂之中,甚至可以说,旅顺造船厂而今也算是渔具厂了。
其次,技术问题。
何夕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小船的近海捕捞。因为都是成熟的技术,唯一的问题,大概是水手都是新手,但是磨合的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也能为未来航海时代提供足够的人手。
也算不错。
首先,气候影响。在不能对海上气候进行准确预测之前,每一次出海都是赌命。出海贸易是这样,捕鱼也是这样。
不过,捕鱼业也是刚刚开始。两者相得益彰。
首先,就是保存问题。
虽然说,依然不能距离海岸太远。但是古人的远洋与后世的远洋概念范畴完全不一样。
即便近海捕鱼,也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此刻十几米长,数米宽的渔船船身,大片大片的覆盖在海岸上,一个数量的工匠,正在用各种东西填缝,也就是用各种材料制造的粘合剂,填在木头的缝隙之中,保持不漏水。
当然了,何夕也有一些远洋渔业的尝试,那就是捕鲸船。鲸鱼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并不罕见,甚至何夕坐船出海的时候,也看见过几次鲸鱼浮上海面的情况。
如此一来,捕鱼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其实,去想想就知道了。
正因为这样的情况,所谓的远洋渔业根本不存在。
其次,捕捉鲸鱼,就回避了绳网材质的问题。一头鲸鱼能比得上,好几船鱼获。
这样的情况下,何夕想要用渔业增加食物供应量,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捕鱼真的如此赚钱。如此方便,为什么中国古代,真正专职捕鱼的是被歧视的疍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疍民被歧视或许有其他原因。但是捕鱼不赚钱,也是其中一项。
何夕面对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第三个困难,捕鱼这一件事情,本身的不经济性,与难以大规模展开的困难。
当然了数目不大。这一方面固然是盐场的问题,新技术,新人手,各种不熟练是有的。更多是自然条件不一样。晒盐的效率,取决于太阳的日照强度。而今太阳已经不错了。但还是没有到盛夏时节。所以产量还没有到高峰期。
其次就是保存问题。
在很多人想来,古代的海洋之中,到处都是鱼,捕捞很容易,一出海数千万斤,怎么会不经济了。
这些人年何夕早就建造出一来,一批技术人员。很容易就改造出来,一系列生产机器。比如麻绳。之前用手工编织,而今可以用上机械辅助了。当然了,这种机械辅助,自然不会是后世所想的自动化。而是让编麻绳的技术问题,直接变成了体力活,用一个带轮子铁架子,只要先编好一个开头,剩下的就匀速的转动轮子就行了。
但是捕鲸这一件事情,在大明还是算是新鲜事务。这里面很多技术问题,都是想当然解决的。而且捕鲸船也是新造的。对于鲸鱼这种庞然大物,到底,有没有效果。
何夕还是有一些担心。
这才是他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要视察的原因。
虽然说,在何夕的计划之中。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案,不只一个。有a计划,就有b计划,但是每一个计划,都不是那么完善的。何夕希望所有的计划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