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太子才敢瞒着朱元璋做出这样的事情。
太子说道:“不错。这样吧,你且遥领少府令。你的弟子黄子澄,我看他做事也不错。就调入京师为少府丞,整合京师附近的场子,你觉得如何?”
太子说道:“在为兄看来,提升国力的办法,就好像何弟所做的一样,多建设工厂,但是这就出了一个问题,在中枢,谁负责工厂这一件事情。”
太子还没有将何夕当成对手。但是何夕已经将太子当成对手。虽然历史上太子还只能活上两三年。但是而今历史改变,又有戴原礼这样的郎中,医术又有大发展。
何夕就不知道了。
为什么每一个人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梦。但是最后没有人当皇帝。为什么西方人到了现在还那么推崇贵族,却将贵族领袖,国王给推翻了?时代不同了。
太子说道:“为兄愚钝,对于未来的很多东西,是琢磨不透的。但有一个基础的东西,还是看得明白。在之前,谁掌控土地多,谁就强。而今将来,谁掌控的工厂多,谁就强。对不对?”
何夕不敢低估古代人。但也不敢高估。
清朝刚刚开始救亡图存的时候,所谓的洋务运动,不就是办几个工厂吗?
但是朱元璋一旦龙御归天。南京工业体系的掌控权,何夕能拿到手里吗?
既然一计不成,就再生一计。此事不行,就来别的事情。太子说道:“有一些事情,本来要等你到京师再说,既然你不愿意,那我们今日谈谈吧。”
不过,太子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的。反正,太子很清楚。因为朱元璋在,他对何夕是不能用强的。而且太子本身也不愿意与何夕闹翻。一方面是何夕的特殊的身份。另外一方面,却是因为安庆公主。
一旦何夕答应,从此之后。何夕就能回京成为朝廷重臣。参与国策制定。甚至可以提前,推行变法之事。
何夕听了,心中一动,这是从朝廷体制上,重视工业。这对何夕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好事。
当然了,何夕拦一下黄子澄,并不是阻挡黄子澄的前程。而是黄子澄升官太快了。这才几年,从河套,到辽东,从辽东再到京师,升官速度,在朝廷之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了。
只是何夕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如果之前,他或许真去了。但是何夕也看出来太子内心之中一些想法。甚至他不知道,这是太子的想法,还是朱元璋的想法。
而且到了南京,有利也有弊端。在辽东,何夕是想做什么都能做什么的。但是在南京,即便有朱元璋,与太子的支持,恐怕也做不到这一点。否则,当初朱元璋就不会让何夕出来的。
何夕说道:“大兄所言极好,只是辽东事务太多了。而且辽东有很多南方没有的东西,比如大木,煤铁,等等。开辽,不仅仅是为了工业。也是为了稳定北方。消除隐患。这数年之内,估计是无法分身的。”
何夕想了想说道:“大兄的想法是极好的。只是,黄子澄不合适。他太年轻了。有一个人比他更合适。”
“不过,天下并不是单单我一个人才。没有我。这一件事情,也能照办。”
因为何夕知道,在权谋上的造诣,何夕仅仅是合格而已。与朱元璋,太子,乃至于姚广孝,詹鼎都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堂堂正正比建立工业体系,比提升生产力,甚至比打仗。何夕都有一些把握。但是比勾心斗角,控制权的争夺。
这对黄子澄的将来没有什么好处。
不说别的。就看网上老是爆出一些过分年轻的官员,很多人下意识就审视这个人有没有违法乱纪。就可以看出来。
在官场上,一直论资排辈,固然是恶习,但是有时候也是要熬熬资历的。
而黄子澄就是这种情况,跟随何夕,黄子澄还怕没有升官的机会吗?她要做的是在不是这样的跃迁,而是按部就班,踏踏实实的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