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蓝旗不是留在后方吗?”
“难道他们连毛文龙和朝鲜人都应付不过来?”
报信的士兵说道:
“二贝勒已经率镶蓝旗迎战毛文龙,三贝勒留守沈阳调不出多少兵力。”
“朝鲜那一路兵马极多,足有两三万人。”
“其中有不少倭人,远比朝鲜人凶狠。”
哭诉倭人在赫图阿拉一带的破坏,在城外烧杀抢掠。
八旗将士出去驱赶,面对他们的火铳手也没占到多大便宜。很多勇士刚杀死几个小倭人,就被倭人用火铳打死。
那些矮小却残暴的倭人,着实不能小觑。
他们就是十换一,八旗勇士也和他们换不起。
黄台吉听着这些,心情更加沉重了。因为他们在牛庄一线,也越来越感受到火器压力。
最初八旗勇士面对明军小股骑兵还能十战九胜,但是在明军装备火器越来越多后,已经渐渐变得有些不敌。
那些能在马上放铳的骑兵,比他们擅长骑射的勇士还有杀伤力。
随着明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黄台吉真切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他明显感觉到明军在进步,金国则正在走向失败。
『不能这样下去了!』
『要么速战速决,要么率大军撤离。』
做出这个决断,黄台吉主动派出兵马,寻求决战机会。
——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刚开战时,孙承宗一定求之不得。
但是此时此刻,他却不着急了。
因为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后,他明显感觉到,关宁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原本不愿改变的将士,现在已主动找着新军学习。
这意味着他这次出战不会劳而无功,至少也能把关宁军整训成新军。
所以他现在并不寻求决战,反而想和建虏一直耗下去:
“建虏现在是急了!”
“他的主力一直拖在这,四周的羽翼就会被其他各军剪去。”
“咱们只要不败,就能让各军取得胜利。”
这种为人作嫁的事情,关宁军上下自然有些不愿。
他们在出发时可是想着立大功,没想到现在要成垫脚石。
纵然孙承宗说得有道理,侯世禄仍旧不甘道:
“督师,咱们就这样一直和建虏耗着吗?”
“何时立下大功绩?”
孙承宗明白他们所想,哈哈大笑着道:
“收复牛庄以南,不就是大功绩吗?”
“陛下说了,现在牛庄以南已固,可以分配土地。”
“先前发下的辽东土地券马上就能兑现,在前线立功的将士优先挑选土地。”
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众人,鼓励他们战斗,获得更多的土地券。
关宁军上下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欢声雷动。
他们这段时间在辽河两岸,知道这里的土地绝对更胜于辽西。
那些立下功劳的将士,急不可耐地在辽河两岸选田地。
除了朝廷预留出的城市、道路、堤坝等建设用地外,其它平整的土地几乎都被他们选取。
和建虏决战的事情,也再没有人提起——
能依靠防线杀虏立功,何必冒险打一场大决战。
他们贯彻新军传授的冷炮冷铳,时不时带着小炮、火铳,外出打死几个建虏,由随行的新军击杀确认。
越来越多的士兵立下功劳,回到营寨就获得土地分配。
关宁军的士气是蹭蹭往上涨,甚至有很多人主动申请到前线去。
——
不但士兵如此,朝堂上的大臣同样很高兴,因为他们也被皇帝发放了辽东土地券。
虽然很多人对此根本没在意,但是在皇帝开始分配土地后,这些土地券顿时就值钱起来——
证券交易所中土地券的价值,短短时间就翻了三倍。
而且出手的人还很少,很多人认为它还会涨下去。
以辽东土地券为抵押的战争债券,同样也获得了人们的信赖。
大部分人都认为能够兑现,战争债券的利息能够毫无风险的拿过来。
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户部又发放了一笔百万元的债券,用以购买物资、为前线储存过冬物品。
了解前线战况的官员和商人,对此纷纷购买。
不用朱由检号召,百万元债券就卖了出去。
这让朱由检的信心大增,知道有民众的支持,军队就能一直战下去。
土地果然是刺激战争的第一要诀,尤其是为人们分配收复回来的无主土地:
『牛庄还在打仗,它后面的土地都如此受追捧,辽南就更不在话下。』
『那边虽然以丘陵山地居多,却也能分配下去。』
传旨登莱巡抚孙国祯,命他筹建辽南军民府,丈量辽南土地。在丘陵山区等地方,允许以二到四倍,兑现辽东土地券。
孙国祯收到旨意立刻北上,亲自主持辽南土地分配。
士兵们对他也夹道欢迎,把之前拿到的辽东土地券,兑换成实实在在的土地。
所有被大明收复的地方,都变得无比火热。人们忙于分配土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
对于可能再打过来、破坏这种生活的建虏,则是无比痛恨。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声音,要求把建虏完全消灭。
朱由检利用提前分配战利品,获得了更多支持战争的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