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子不足与谋!”
看着远处战场上的局势,孔贞运怒骂道。
黑龙江各军和林丹汗围攻科尔沁,是他极力推动的事情。
甚至这一战去年就该发动,只是因为准备不足搁置。
今年开春之后,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林丹汗终于率着两万兵马,和大明军队围攻科尔沁。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明蒙联军也连战连捷,打到了科尔沁核心之地。
就当他们即将把科尔沁彻底解决时,建虏援军到来,顿时改变了一切。
大明军队靠着火器,现在是不怎么怕建虏的。就算他们追不上骑兵,结成战阵防御后,建虏也多半不敢冲阵——
大宁之战的惨败,已经表明他们在面对大明的火器时,根本就冲不过去。
现在的建虏是靠骑兵的机动性,勉强在和明军的交战中占据优势。
明军渐渐褪去对建虏的惧怕,但是林丹汗的部下,却是畏敌如虎。今天决战时竟然跑了,只留下了明军。
以至于孔贞运破口大骂,觉得林丹汗不中用:
“志大才疏,胆小如鼠。”
“此人烂泥扶不上墙,不值得丝毫信任。”
能让夙来儒雅的孔贞运怒骂,可想而知他多生气。
旁边同样在观察战场的张同敞,脸上同样有怒色。但他能控制自己情绪,放下望远镜道:
“不用太过生气!”
“这不是早有预料的事情吗?”
“林丹汗若真有能力,朝廷焉会扶持?”
“有他这样志大才疏的人当大汗最好,不用担心蒙古人出现努尔哈赤。”
孔贞运也知道林丹汗不中用对大明是好事,但他就是生气自己在这个人身上费了太多心力。
若非他去年在建虏入侵时逃窜,自己焉会受罚外放漠北?
如今因为他的逃窜,自己又没能尽全功。到手的封爵机会,硬是被让了出去。
想到这他就觉得痛心,觉得以后不能对林丹汗有丝毫信任:
“老夫真是瞎了眼,竟然曾指望这样的人!”
“江陵公,你说现在怎么办?”
“这一仗如何打下去?”
张同敞看了看远处的战局,大明各军在察罕部退却后,已经结阵防御。
建虏也没有强攻的意思,显然他们耗不起。
不过越是如此,他就越要和建虏耗,和孔贞运计议道:
“皇上派我们打科尔沁,为的就是牵制建虏兵力。”
“以建虏打出的旗号来看,这次来的是两黄旗。”
“虽不知具体来了多少,但是不亚于一万人。”
这点他估算错了,因为两黄旗来的没这么多,只来了六千多人。
其他的是黄台吉征调的蒙古人,编入了两黄旗之内。
不过这不影响结论,张同敞道:
“根据情报部的估算,建虏最多有240个牛录,每个牛录按300人估算,就是72000披甲士兵。”
“消灭这些战兵,建虏就要用后备人员补充,战力比以前远逊。”
“自崇祯元年以来,大明各军打死的真鞑子,至少也有一万人。”
“现在咱们牵制一万,洪总督那边再牵制一万。”
“前线有战力的建虏真鞑子,最多也就四万人。”
“以关宁军的战力,足以与之一拼!”
这个结论,让孔贞运也有些欣喜。
虽然这样打最大的功劳不属于他们,但他们本来就是偏师的定位。
对他来说,能取胜是最大的事情,此时他心里想的是报答皇帝。
张同敞同样如此,并没有一定要争功的意思。
对他来说,什么时候消灭科尔沁无关紧要,他不可能凭借这点功绩升到国公之位。方五百里的江陵公国,也不会因此扩大点。
反而是配合主战场破敌,能让皇帝更看重,认为他有大局观,可以负责经营东北。
所以两人很快达成一致,把策略传到安东都护府,还有辽东前委、以及枢密院战时委员会。
——
对于张同敞这个推测,战时委员会很看重,勒令辽东前线全力探查。锦衣卫在建虏埋伏的探子,也不惜代价出动。
最终,通过宁完我、李延庚等人发来的消息,朝廷确认牛庄前线的真鞑子,的确只有四万多人。
其余两万人是蒙古人假扮,装作黄台吉的亲卫。
这件事情确认后,辽东前委欢声雷动,因为他们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关宁军可以和建虏决战。
孙承宗抚着胡须道:
“前些日子建虏寻求决战,本督就觉得不对劲。”
“没想到是虚张声势,想要吓住我们。”
尤世禄则有些羞愧道:
“是我们太小心了,没有发现建虏的诡计。”
孙承宗摆手说道:
“不怪你!”
“皇上说过:大兵团作战一定要稳。”
“宁愿不能取胜,也不能够溃败。”
“当时咱们的将士锻炼不够,又不能说知彼,稳一点没有错误。”
“现在各军轮战几个月,已经基本上练出来了。又知道了建虏的虚实,正是决战的好时机。”
说着,他又关切地问道:
“你的身体怎么样了?”
“能不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