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在打下沈阳后逐步退出战时状态,这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无论文武官员,都明白了辽东之战的最终目标,据此做出安排。
文官想着要抓紧时间重新掌权,枢密院的文职军官则想着:
要利用最后的时间多立功绩。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道:
“退出战时状态不仅要对官吏奖惩,对前线将士的赏赐,同样也应发下去。”
“以免战时状态结束后,朝廷许诺的奖励迟迟不至,让将士没有动力继续作战。”
这番话充满了对文官的不信任,引得许多官员怒目而视。
但是朱由检却知道这是很有可能的,点头道:
“这件事确实应注意。”
“无论对前线还是后方的奖惩,都应在战时状态结束前定下来。”
“兵部要抓紧时间准备,做好考功稽勋。”
又向枢密院一众官员道:
“战争之道,日新月异。”
“每一次大战之后,都要做好总结。”
“枢密院这次功劳很大,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一定要查漏补缺,继续完善章程。”
袁可立等人应是,对这次枢密院的表现既有骄傲,又有一些羞愧。
骄傲的是枢密院成功发动了辽东之战,并且取得了胜利。
羞愧的是前线的战况完全不在预计内,枢密院对很多事情没有准备。
再加上后勤、生产等方面发现的问题,袁可立决定要趁着自己是战时宰辅,将枢密院的制度继续完善——
他作为枢密院的重新创立者,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皇帝的信任。
参谋部长杨嗣昌,此时更是羞愧。
因为被皇帝要求多制定预案的他,完全没有考虑过打到沈阳怎么办。
就在上个月,参谋部还计划用今年水陆并进的成功方案,在明年疏通太子河进军辽阳,后年以同样的办法疏通浑河攻打沈阳。
哪想到眨眼之间,辽阳就被各军合力攻下,现在他们就抵达沈阳城外。
面对皇帝的期许,杨嗣昌郑重说道:
“臣一定会和参谋部诸君做好总结,下一次提出更完善的方案。”
朱由检点头赞许,叮嘱他道:
“不止是和参谋部的参谋总结,还要倾听前线的意见。”
“纵然他们对参谋工作可能不了解、会提出一些可笑的建议,参谋部同样要认真对待。”
“因为战争就是他们打的,放在一个月前,谁能想到擅长守城的关宁军,竟然能攻到沈阳城外?”
“战局瞬息万变,一定要让前线自主决断,准备好相应的支持。”
再一次强调给前线放权,朱由检又向杨嗣昌道:
“对参谋部的工作,朕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参谋部要把战争中的各项事务做好分类,所有参谋人员,对所负责的工作,都要提出方案。”
“在发现某种战事进展的可能性后,还可以独立提出预案,作为参考备选。”
“以后每次开战前,参谋部都要召开诸葛会,让所有人员自由讨论,放飞想象、查漏补缺。”
这就是后世有名的mece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核心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对重大议题做出分类,找到解决方法。
朱由检对此虽然只是泛泛而谈,却仍让杨嗣昌等人感觉醍醐灌顶,知道了应该如何改进。
在前线推行战场决策循环、在朝廷推行重大决策循环后,朱由检提出了更多理论,推动决策和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对后勤部、装备部,朱由检在运输损耗之外,又提出运输效率、生产效率。对高出平均效率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效率低下、甚至推委怠惰的人员进行惩戒。
两部官员惊得身上冒汗,觉得在当今皇帝手下,偷懒越来越难。
他们原本还想在奖惩时照顾一下亲近人员,如今看来却需要多注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