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辽东之战,多赖火器犀利。”
“尤其是活门铳、吕公炮、战舰和箭式榴霰弹,在前线大显神威。”
“发明它们的吕祥等人,应同样册封爵位。”
“你们都且想想,应该封什么爵位?”
这顿时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他们没有想到,皇帝还要给工匠封爵。
而且还是册封高级爵位,高出绝大多数功臣。
礼部反应最是剧烈,尚书成基命、侍郎钱象坤等人,对此激烈反对。
朱由检待他们发表意见看,看着礼部和工部官员说道:
“你们如此鄙视工匠,是觉得工部不配与你们并列?”
“《周礼》的‘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你们学到了哪里?”
礼部官员自然不敢反对《周礼》的话,但是尚书成基命强辩道:
“国有六职,工部居一,臣等自然不敢反对。”
“但是工部重要,却不是给工匠封爵的道理。”
“管理工匠的才重要,要封也是给工部官员封爵位。”
这种把功劳归给士人、鄙视工匠的说法,听得朱由检很是生气,斥责道:
“荒谬!”
“若是按你所说,《周礼》的考工记中,为何不厌其烦地介绍如何制车、如何制造甲兵弓箭?”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战车和甲兵弓箭,就是一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
“如今战船和火器就是那时的战车和弓箭,发明制造它们的人,为何不能被封爵位?”
反问群臣一通,朱由检独断专行道:
“拟旨,册封发明活门铳和吕公炮的吕祥神威侯,完善转轮火铳的徐森神木伯,完善望远镜的薄珏神光伯,改进火药、发现雷汞、主持箭式榴霰弹研发的张焘神箭伯。”
“还有仿制西洋战舰、设计出三等巡洋舰的团队,完善铜底纸壳弹的张溥团队,通州兵工厂、涿鹿兵工厂、曹妃甸钢铁厂,以及装备院、文思院其他在研发和制造火器上有功的匠人,按功册封子男,都要授与爵位。”
“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发明武器可以封爵。”
“未来大明要靠船坚炮利取胜,配得上将士的勇气。”
这番话对于文官来说,可谓离经叛道。因为他们一向反对“机变械饰”,恨不得一切不变,符合他们的认识。
皇帝的鼓励发明创造、鼓励武器研究,在他们看来完全走上了邪路。
不但礼部官员要站出来反对,就连一直没发言的刘宗周,都想反对这点。
然而就在这时,内阁首辅韩爌、内阁次辅杨景辰、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内阁大学士温体仁,还有枢密院、兵部、工部的官员,却齐齐表示支持。
因为他们在这一战,深刻认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
甚至可以说辽东之战在没有名将统帅的情况下,在最后打出摧枯拉朽般的战绩,就是依靠火器新军——
前线的将士在熟悉新式火器的威力后,彻底压制了敌人。
对新式火器有着充足信心的新军,在战场上勇猛无畏。
如果不是进入冬季补给跟不上,现在他们还会追着建虏打下去。
枢密院这次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封爵,就是因为后勤物资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枢密院想要主导战争,也必须支持火器进步,让前线更加依赖后勤。
所以他们对工匠封爵很支持,因为他们现在就是一体。
徐光启本来就是火器的支持者,作为大学士的他站出来并不意外。
温体仁在内阁中一向迎合上意,群臣对他站出来虽然鄙视,但也没有意外。
不过内阁首辅韩爌、内阁次辅杨景辰一起支持皇帝,这就让他们有些迷惑了:
难道这件事里面,真有什么玄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