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顺能有什么办法,他不可能拿着朝廷的钱去买船。只能建议他们道:
“移民物资同样需要运输,你们可以向船东建议,让他们继续买船。”
“朝廷肯定会大力发展海贸的,现在买船绝对不会吃亏。”
这种空口白话,吴世睿等人现在根本不信。他向刘理顺道:
“上次你还说造船绝对不赔,让我怎么相信?”
“赶快想个办法,要不就允许我解雇那些工人。”
刘理顺听到此言面色一变,很是严厉地警告道:
“在新区就要遵守新区的法律,不得随意解雇工人。”
“想解约,就先和工会达成协议,或者按雇佣合同支付违约金。”
“如果发现你触犯法律,新区会依法惩罚,并且把你驱逐出去。”
这个警告,吴世睿不怎么放在心上,但他担心的是刘理顺的记恨。
在这次提供物资立下功劳后,刘理顺眼看就和朝堂大臣一样拥有爵位。
可以说他现在就是中兴功臣之一,老师袁可立更是中兴功臣首位。
这样的人将来成为宰辅,是大有可能的事情。
如果被刘理顺记恨,别说他吴家扛不住,就连他的舅舅,也不一定会帮他。
吴世睿想到这里,不敢再说威胁的话,只能软语哀求,请求刘理顺给个机会。
刘理顺面对他这个态度,一时还真不能置之不理。
毕竟造船产业园是他建起来的,吴世睿等人确实也是他招揽的商人。
本来他以为船厂建好后销路绝没有问题,哪想到辽东之战突然结束,打乱了许多人的安排。
那些船东眼看前景不确定,就开始纷纷退船。就算是刘理顺执掌苏松新区,也不可能逼着他们买。
但是拿新区的钱去买船,他却更不情愿。
经营船队可不是好做的事情,万一海上翻船,连他也会被追究责任。
——
就在他苦思冥想时,一位苏州的富户,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廷扬是苏州府崇明人,他的家境富有,为人慷慨有志气。
得知有很多船只订单被取消,造船产业园陷入停顿。一向对海运颇有认识的他,顿时感觉来了机会。
他找到刘理顺道:
“刘公,我能把各个船厂取消的订单接下来。”
“但是有几个条件,希望刘公答允。”
刘理顺想在北上前解决这件事,说道:
“你说。”
“本官能答应的,绝对不会推诿!”
沈廷扬对状元公的信誉是很相信的,知道刘理顺虽然学问很高,却是一位愿意做实事的人。
他就是因为佩服这个人,所以才过来排忧解难,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吃亏:
“第一,我想和大明航运集团合资,希望刘公牵线。”
“今后我沈家船队可以停靠各港口,并有购买最新海图的机会。”
这都是大明航运集团推出的业务,很受海商们的欢迎。
现在海上跑船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明航运集团推出的各种服务,降低了航行风险。
刘理顺对此虽然不太清楚,但他仍然知道,大明航运集团是朝廷倾力打造的巨企。
尤其是它上市之后,股价一路上升。在被锁定股价前,市值已经接近两千万。
这个集团就是一个巨无霸,掌管着大明沿海的方方面面。各个沿海卫所都被拉入其中,成为航运集团的合伙人。
江南巡抚衙门的经费,除了从海关分润外,就是靠通过卫所掌握的航运公司股份。
想到传言中的航运集团股东优待,刘理顺有些明白了沈廷扬的意图,说道:
“牵线本官可以做。”
“就算航运集团不答应,本官也会说服江南航运公司给你们机会。”
“接下来的条件是什么?可以一并说出来。”
沈廷扬哈哈一笑,继续提要求道:
“第二个条件就是希望刘公允许我开设保险公司,帮助跑船的人承担风险。”
“据说朝廷要整合各个藩国的保险公司,仿照大明航运集团成立大明保险集团,相互承认保单,不用重复买保险。”
“我希望将来能加入保险集团,同样合资建公司。”
这个就有点敏感了,因为现在的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职能其实是收保护费。
郑芝龙就是靠东宁保险公司收的保护费,赚得盆满钵满。
朝廷一直有官员在弹劾,但是因为皇帝在其中分润好处,此事一直被置之不理。
不过在郑芝龙去南洋开辟藩国后,这个局面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即使皇帝仍允许他收取保护费,需要和其他势力缓和关系的郑芝龙,也知道不能再这样干下去——
他郑家需要的是世代富贵,可不是一直去拉仇恨。
所以就有了成立大明保险集团的提议,朝廷和各个藩国合作成立保险公司,一张保单就能通行所有地域。
沈廷扬不知从哪里听说这个消息,想要成立保险公司。
刘理顺对此是不敢轻易答应的,他问道:
“你办保险公司有什么用?”
“难道你有保险队,能在海上保护自己的船队?”
沈廷扬笑着说道:
“我当然是没有保险队的,但我提供的是意外险。”
“只要在海上航行出了意外,造成的损失我的保险公司都会赔。”
“那样我的船就更容易租出去,不至于买了船却无人开。”
这个办法,让刘理顺大声称“妙”,明白了沈廷扬的想法。
现在船东之所以退船,不是需求一下子降低这么多,而是战时状态结束,他们的前景变得不确定。
沈廷扬的保险公司,则让这种不确定变得更加确定,而且租船的投入成本更低,会让更多的人投入海运。
刘理顺称赞着他的想法,又问道:
“还有吗?”
“这两个条件本官都能答应你。”
沈廷扬这时就说道:
“刘公既然这么说,沈某就不客气了。”
“请新区国资委以地皮、码头入股,在我的航运公司占股份。”
“将来运输新区采购的物资,要优先使用航运公司的船队。”
刘理顺对此一口答应,看出沈廷扬能力的他,还希望入股保险公司,为所有苏松新区的船只提供保险。
在北上受封之前,刘理顺在沈廷扬帮助下,成功解决了造船产业园的危机。
不过因为战时状态结束带来危机的行业不止一个,很多商人此时都愁眉苦脸,不敢像先前一样扩大再生产。
他们希望延续战时状态,找个敌人继续打下去——
这些怀着地主思维的商人,很喜欢朝廷战时状态的订单。虽然利润不够高,但他们开办的工厂能像种地一样稳定获得收益。
甚至比种地更稳定,不用担心水旱灾害。还能迅速扩大规模,比兼并土地更快捷。
很多从种地转向工商业的士绅,组成工商联合会,发动盛大的请愿。请求朝廷收复汉唐故土,找个敌人继续打下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