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册封在偏远之处,带走不愿归顺的权贵。”
“否则安南定然有人用他的名号反叛,如同昔日用陈氏名号一般。”
“大明应当向安南和南洋诸国表明,此去安南不是为了灭国绝嗣,而是为维护秩序。”
这番话语,是要把出兵的口号落实。朱由检皱眉思索,神色郑重地询问袁可立道:
“先生的意思,是打安南不着眼于安南,而是要从全局考虑?”
“对于南洋长治久安,先生有何策略?”
这显然是问治理南洋的国策了,袁可立指着地图说道:
“安南对大明来说是小国,最多相当于一省。”
“但是对南洋诸国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
“他们的士兵也不像面对大明那样不堪一击,而是有称雄南洋的实力。”
明确指出安南的实力,袁可立道:
“臣以为对安南的豪强可利用,在击败他们之后,用他们征讨南洋。”
“例如将安南的贵族和豪强册封在高故地,高、占城的权贵归顺后,册封在暹罗等地。”
“如此各族混杂、以小制大,那些权贵就必须依附大明。”
“大明在要地设卫所,维护这些权贵的统治。甚至在某国内部反抗激烈时,调集各国士兵,镇压反叛势力。”
“如此南洋各国的权贵必然拥护大明,大明可以利用他们,重整南洋秩序。”
“按照爵位和领地面积限制,南洋将不会出现方千里以上的大国,再无反叛大明的实力。”
一番话高屋建瓴,洞察南洋全局。
从整个南洋的治理着手,认为安南人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大明在南洋建立秩序的帮助者。
这是他从建虏拉拢蒙古权贵受到的启发,认为应该把上层和下层分开,用不同的办法治理。把不好直接统治的土人,直接分给权贵做子民。
这颇有些利用阶层分化的意思,朱由检想到西方殖民者用华人作为他们和土人的媒介、承担土人的怨恨,顿时击掌赞道:
“先生这番话,当真说得好啊!”
“足以作为治理南洋的国策。”
“朕看治理南洋,就以这个策略为指导,重整南洋秩序。”
十分认同袁可立的想法,朱由检连连夸赞,还补充道:
“对于人口稀少、又便于开垦的要地,大明可直接设卫所。”
“相对次要又难以直管的地方,分封国内贵族过去治理。”
“易于反叛、国内移民又不愿意过去的,可以分封南洋诸国权贵,让他们治理不同族的土人。”
“这些人实力强的作为内属外藩,实力弱的,作为国内贵族的附庸贵族和世袭军士。”
“归顺的同化为华人,立功后册封爵位。”
“不愿归顺的作为蛮人,俘获之后分散到各地做奴婢。”
“总之,每一个人、每一块地都要有用处,大明要在南洋建立新秩序!”
彻底明确了治理南洋的策略,把治理安南放在治理南洋的全局考虑。
对于大明来说,完全消化相当于一个省的异族人口很困难,而且强制教化会引来他们的怨愤。
但是只教化权贵就容易多了,尤其是安南等国的上层,本来就精通汉语汉字可以被吸纳为华人。
用这些归化的华人治理土人,而且还是治理不同族的人,他们必然要依附大明,成为大明的忠臣。
安南众多的人口,不再是难以教化的负担。反而会因为曾经的渊源,成为大明治理南洋的帮手——
相比其他异族来说,曾是华夏人的他们,文化和习俗更接近。
他们在大明人面前是跟班,但是在土人面前,却能趾高气扬地统治他们。
只要有人尝到甜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安南人主动走这条路。而且会为了提高地位主动汉化,成为归附华人和汉人。
安南人和各国愿意汉化的上层,将像历史上的华人一样,成为统治者和土人之间的媒介。
各地的土人想成为权贵,也必须学习他们,成为归附华人。
大明将在南洋构建汉人、归附华人、归顺土人、蛮人奴婢的统治秩序,在这个稳固的秩序保护下,用文化同化他们。
教化将不再是强制推行,而是变成有利可图的事情。各国上层将会主动学习汉语,如同历史上他们学习英语法语一般。
时间长了,整个南洋都将被同化,成为以汉人、华人为主的地域。
南洋也将成为大明的稳固藩属,甚至在将来设立省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