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的人口,各处有盈余,可打发到各处农庄干活,有些家中可投亲友,可选一些放了身籍。
府上少了部分人口,公中支出用度,也可节省去不少,要不然再过四五年,西府真要吃空了家底。”
……
贾母皱眉说道:“我知道你这个家不好当,只是这些都是几辈子奴才,彼此都有情分。
要真处置起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怕也是不容易的事。”
王熙凤说道:“老太太这话说的极对,这些都是几辈子奴才,要想做的让人心服口服。
咱们也不能光拿奴才开刀,我们做主子也得立得住规矩,说得响亮话语。
如今家中情形变了,有些宗法礼数该端正的,也要做出个样子,有规矩才成方圆。
这样不仅家里主僕都能服气,孙媳妇当家理事,章程也好排布下去,家里的日子才能过得富贵顺畅。
外头人看了咱们治家的作为,也都会交口称讚,不负荣国府眼下贵勛翰林的名头。”
贾母听了王熙这番话语,觉得確实很有道理,再大的国公府邸,也没有吃用不尽的家底。
但贾母毕竟是內宅翘楚,经过多少家事波澜,早已人老成精,大宅门的伎俩勾当,她可是半点不含糊。
听到王熙凤说做主子也得立得住规矩,心中不由得一跳,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这孙媳妇可不是省油的灯,听著可是话里有话,怎么感觉又像是在挖坑……
……
贾母忍不住问道:“你说的主子立得住规矩,到底是个什么说法?”
王熙凤听了贾母这话,便知自己一番话语铺垫,终於到了火候。
说道:“老太太是知道的,琮兄弟是西府家主,可他和身边丫头,不用西府一两银子,不住西府一间房。
还接了家里姊妹去东府养,顶了西府一大笔亏空。
他都把事情做到这份上,主子立规矩,怎也立不到他头上。”
贾母听这话觉得有些不对劲,但王熙凤的话没毛病,说道:“这桩事琮哥儿极地道,没什么好挑的。”
王熙凤说道:“明年公中所增支出,全都出自二房,二房的家礼规矩,能端正自然要端正。
总不能只得了好处,不讲规矩公道,怎么也遮不住旁人眼目。
外头必说贾家不讲宗法,不懂礼数,传出话头可就难听了。
家里上下因这桩生出怨言,人人都拿来当藉口,不服治家章程分派,孙媳妇管家就愈发难做。
这第一项便是二太太的月例银子。
二太太原是西府管家太太,所以定了二十两月例。
但如今家里情形不同,大房是嫡正继业,二房是偏房庶支。
二太太不再是西府管家太太,论理不该再定二十两,即便孙媳妇也没这个名分。
这一项如果不改,將来琮兄弟成亲娶妻,这长房琮二奶奶,可该如何自处。
老太太,这一项说起来委实难听,这靶子立的太大了些。
要是一直这么混著,迟早要被旁人吐沫星子淹死。”
贾母听了这话,脸上也有些发烧,她不是没想到这事,只是减了二媳妇的月例,丟的是二儿子的脸面。
贾母一辈子疼爱小儿子,只要旁人不去说破,她自然能混就混过去。
……
王熙凤继续说道:“第二项便是宝玉房里的用度,长房嫡脉和偏房支脉的哥儿,月例用度都是不一样的。
公中存著的陈年老帐,上头写的十分清楚,家里这些几辈子老奴才,也都是心知肚明。
將来宝玉和宝玉媳妇,他房里的姨娘丫鬟,都要按这个定例斟减。
按著宗法礼数办事,旁人也就没有閒话。
第三项也是各人用度,说起来就事项就囉嗦些,单举出一项来说,老太太一听就明白。
如今琮兄弟承爵继府邸,按照宗法礼数,只有老太太和琮兄弟,才能用一等丫鬟,连我也是不配的。
二房如今是偏房旁支,按著家门规矩,二房自然也不能用一等丫鬟。
但如今太太身边的玉釧,在西府就是一等丫鬟份例,沿袭到东路院没变。
老太太平时不太留意,自从平儿和五儿入房,琮兄弟也只有晴雯一个一等丫鬟。
二太太身边的玉釧,如今看著已有些扎眼,时间久了必定要招惹閒话。
要想立住家门规矩,这些以往的定例事项,如今都要改过来,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
…………
贾母听王熙凤一番话,实在有点生气,还有些鬱闷,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宝玉要成亲立家,开枝散叶,添丁进口,大丫头十年出宫,回家吃用,二房的开支耗费加了三成。
这些吃的可都是西府公中资財,凤丫头是个数银子过日子的管家媳妇,怎么可能毫不计较。
她说的这些话虽有些刻薄,但家法礼数的大道理却半点没错。
总不能二房耗费大增,又吃又拿,还要大房给二房出银子做脸面,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还有最要紧的一桩,凤丫头后头还杵著琮哥儿,將来他娶的媳妇儿,才是名正言顺管家太太。
但要直愣愣剥了儿媳妇份例,自己政儿脸上可太难堪了……
贾母嘆道:“我知道你说的都在道理,但你姑妈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
她没进门的时候,我便听说闺阁里很是精明干练,她进门做了管家太太,收敛周全许多。
如今家里情形变了,二房迁去了东院,你姑母的性子大变,愈发傲气锋芒起来,只怕这些年都是压著。
毕竟做了十几年管家太太,一下子转不过弯,这也在情理之中。
一家人总要有情面转圜,眼下腊月就要过完,这时候调理这些事,针锋相对起来,年也別想过安生。
我看还是过了年之后,让各自都消停一些,再商量操办这些事,也是来得及的。”
……
王熙凤听了贾母这番话,一点都不觉得意外,毕竟老太太最疼的儿子就是二老爷。
要自己一提这些话茬,老太太就满口应允,让自己立马整事儿,那才是真活见了鬼了。
笑道:“老太太这话很有道理,这种家门宗法之事,眾人也要顾著情面,向来都是棘手难办。
哪里能说办就办,总要循序渐进,自然是年后再办的。
而且也不能一下子戳到底,多少给我姑母留些体面。
依照我的意思,先小后大,不动声色,旁人见了都习以为常,到底事情都办好了,一家人还不伤脸面。”
贾母听说不伤面子和气,这对二儿子自己是最好的,问道:“你说的不动声色,到底是什么章程?”
王熙凤说道:“二太太的月例银子,便是其中大项,鼓捣起来少不得动静,可以稍后缓办。
可以先动不起眼小项,比如二太太的一等丫鬟玉釧。
总不能因二太太没了名分,就把玉釧的一等裁剪为二等,这就明里打二太太的脸面了,实在太过难看。
宝玉身边的秋纹、碧痕,都是二等丫鬟中拔尖的。
已被二太太调到东路院伺候,所以太太身边不缺好丫鬟。
妥当法子就调玉釧到西府,进荣庆堂伺候老太太。
外人看著就当二太太孝敬老祖宗,也说不出閒话,家里也顺势正了家法规矩。
咱们就从小事办起,悠著劲头匡正家礼,有一就有二,先是丫头再是月例。
大家都和和气气,不伤体面,顺溜著就把事办了……”
贾母听了凤姐儿的话语,心中有些苦笑,这凤丫头真是死的说成活的,这也叫顺溜著办事。
简直是把二媳妇当砧板上的鱼,一味零敲碎剐起来。
只是如今两府都是大房家业,这些事终究躲不过去。
说道:“你说的法子也算顾著体面,听著倒也可行。
只是有些事不好撕破脸,怎么把玉釧这丫头要过来,总要有个说辞。
这事我们先存在心里,想想清楚了再办不迟……”
王熙凤听贾母鬆了口风,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如此事情就好操办。
至於怎么从二房弄个丫头,只要动动脑子,想几个餿主意,实在简单不过的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