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鸿逵默默点头,表示认可王夫之的判断。他们两人都不是泛泛之辈,何况荷兰人派人送来信的態度也没遮掩,所以很容易看出对方的目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恐怕巴达维亚那边的情况有些复杂,或者说作为东印度公司的总督和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双方已有了矛盾,前者的態度不知,但后者既然派出使者来找自己,那么就表示了和谈的意向,再加上苏鲁马益一战明军大胜,荷兰在远东的海上力量几乎被消灭,现在的荷兰人是最虚弱的时候,对方估计因为此事產生了分歧。
想到这,郑鸿逵下意识朝著王夫之望去,王夫之微微頷首回应著郑鸿逵,两人交往已久,自然明白对方的意思,心中顿时就有了底。
他们两人商议了一番,第二日再一次接见了对方的使者。这一次王夫之开口主导和对方的洽谈,先顺著对方关注俘虏的態度询问了几句话,而对方的反应很快也证明了他们之前的判断,果然这个使者的確有下属和朋友因为东印度公司的徵召在苏鲁马益被俘,希望能够通过赎买让大明方面高抬贵手,能放这些俘虏自由。
在洽谈中,王夫之旁敲侧击,也渐渐搞明白了巴达维亚最近发生了什么,知道了因为苏鲁马益一战后荷兰惨败引起了巴达维亚的荷兰人极度不满,尤其是大量的人员落到了大明手中,更使得荷兰人强烈要求总督府儘快確保这些人的安全,並想办法把这些人接回去。
针对这个情况,王夫之心里彻底有了底,当即表示这场战爭的爆发主要原因不在大明,而在东印度公司。正是因为东印度公司用战舰假冒海盗,在南海截杀大明商船的恶劣举动,这才导致战爭的爆发。
而直到现在,荷兰方面从未对此事件有任何態度,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这完全违背了文明国家的准则,是无法容忍的。
再加上自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荷兰人在远东的一系列军事行为是对大明帝国的挑衅,要知道大明才是远东最强大的国家,而南海诸国许多国家和地区向来都是大明的传统势力范围,一些国家不仅尊大明为首,更是大明的藩属国,荷兰人的这些举动已同挑起战爭没什么两样了,大明绝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大明根本无法容忍荷兰的所作所为,这才爆发了这场战爭。但作为大明官员,王夫之表態大明是一个向来爱好和平的国家,大明更是一个礼仪之邦,战爭仅仅只是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是要让荷兰方面知道他们错误的后果,希望荷兰人能够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假如荷兰方面的確有和谈的打算,其倒也不是不能谈,但关键一点就是需要为之前的错误付出代价才行,同时弥补大明的损失。
这番话王夫之说的义正言辞,对方听了连连点头,表示他一定会把大明的態度带回巴达维亚。
拿捏一番后,王夫之瞬间又变得和顏悦色起来,表示可以让使者见一见被俘虏的人,甚至考虑到后续的谈判,他还可以代表大明让这位使者在离开的时候带三个俘虏回去。
这三个俘虏让他带回去,大明方面不需要对方付出任何代价,更不需要用赎买的方式,仅仅只是表示大明对和谈的態度。至於后期关於俘虏的赎买和其他问题,这就要看荷兰方面的表態了,对此王夫之表示大明方面会等待荷兰方面的答覆,不过这个等待时间不会太长,假如在一定时间內荷兰方面没能给出圆满答覆的话,战爭的脚步绝对不会停止,接下来大明必然会发动对巴达维亚的战爭,等到战火蔓延到巴达维亚,一切就不是现在这样心平气和了。
这一番软硬兼施,让巴达维亚的使者又惊又喜,对方连连点头,表示儘快会把大明的意思带回巴达维亚,同时热切期盼能够早点见到被俘的人员,並带回大明所承诺的三个俘虏。
既然该说的话都已经说了,王夫之一口答应了下来,喊来人把来使带了下去,让他去俘虏营找人,以完成承诺。等人走后,王夫之哈哈一笑,神情变得很是轻鬆,就连郑鸿逵脸上也同样露出了笑容。
“看来我们猜的不错,巴达维亚那边的確出了问题。总督和董事闹起了矛盾,双方已经不是一条心了。”
“日渐兄说的没错,不过这件事既是好事,同样也是件麻烦事。”相比郑鸿逵,王夫之考虑的更深些,淡淡提醒道。
“而农的意思是……?”
“对方內部不和,对我们极为有利。我虽是文人,但也知上兵伐谋的道理。而且如今这样应对,如能挑起其內部爭斗,甚至內乱的话,对我大明更有好处。”
“依我看,总督赖尼斯是主战,那三位董事却是主和,双方的分歧很是明显。现在略微缓和一下態度,让其有些错觉,那么他们认为和谈的可能就大了许多,如此一来一旦双方矛盾加剧,肯定会產生衝突。”
“赖尼斯作为总督掌控实权,可东印度公司却不等同国家,有著极强的独立性,董事手中的权力也是不小,甚至拥有罢免总督的可能。他们假如斗起来,无论谁胜谁负,按理来说对於大明都是有利,但结果如何,这却又有著不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