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將天下三分,彼此间並不和睦,其中以曹魏实力最强,孙吴次之,蜀汉再次。然蜀汉虽弱,却有北伐之志,一心想要让大汉再次伟大,重回汉之故都长安。”
“因此,即使在实力不如曹魏的情况下,诸葛丞相依旧发动了数次北伐,可每次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利,让人殊为嘆息。”
“也是在北伐时,司马懿曾和诸葛丞相对阵,在演义小说才將其塑造为诸葛丞相的宿敌,其智慧在小说中只比丞相略逊一筹。”
“同样也是在北伐途中,诸葛丞相病逝,让诗圣留下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知很难为而为之,直到死前仍在忠心效力,难怪后世帝王会希望有诸葛亮一样的臣子。
“诸葛丞相虽北伐失利,但不代表其军事能力不行,只是相对於最顶级的军事家有些差距。”
“且诸葛丞相是一全才,內政、外交、军事、文学、发明皆有涉猎,其帅军出征,有大將之姿,其治理地方,有丞相之才。”
“诸葛丞相治理蜀汉时,儘管没让蜀地百姓有多富裕,但蜀汉在治安、律法公平等方面都胜过曹魏孙吴。后世蜀人皆十分尊敬他,直至臣那个时代,武侯祠香火不绝。”
“甚至有人专门带著长安的土到武侯祠中,仿佛隔著时光与丞相对话:丞相,您一生心心念念的长安故土,我们给您带来了!”
始皇三人听后无声,知道这诸葛亮很受后世人推崇,未想到竟被推崇至此。
“诸葛丞相的很多作为影响后世,如其在汉中休士劝农,修建增筑的水利工程在后世也在使用,灌溉了诸多田亩,其还曾平定蜀地的夷人叛乱,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使他们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演义小说里,关於这部分也被写成为一个有趣的故事,名为『七擒孟获』,是说诸葛丞相曾为使夷人归服,曾对夷人首领孟获七擒七纵。”
“后来,孟获对诸葛丞相果真口服心服,一生未再掀起叛乱,在蜀汉官至御史中丞。”
“诸葛丞相和刘禪的君臣关係也相当好。”
“刘禪这人不是一个雄主,在后世若说一个人无法扶持成才,有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正是刘禪的小名。”
“当然,刘禪虽算不得一位雄主,却也非昏暴之君,他对诸葛丞相和刘备嘱託他的一样,事之如父,称为『相父』,且从不怀疑诸葛丞相的忠心,事事尽力按照诸葛丞相的教导去做。”
“相父”这个词让始皇眉头微不可察地一挑,儘管这词和他记忆中的词不大一样,但还是让他想到了某些不太愉快的回忆。
始皇並未问“刘禪这么信任诸葛亮,就不怕诸葛亮会篡权吗?”这样的问题,因为歷史已经给出了结果。
若不信任,又如何会有后来诸葛丞相忠心的佳话?
“哪怕在诸葛丞相病逝后,刘禪也依旧在按诸葛丞相所留之策行事,让蜀汉继续存在了近三十年。”
“后世很多人可惜诸葛丞相的《出师表》不够长,没法再为刘禪铺就更远的道路。”
始皇这时才出声问道:“那《出师表》是何物?”
李念道:“那是诸葛丞相在率军北伐时留给刘禪的两封奏表,其中给刘禪分析了天下局势,教导其要『亲贤臣,远小人』,以及蜀汉有哪些人才可以使用。刘禪用人也基本符合《出师表》!”
始皇道:“所以刘禪將《出师表》上的人才用完,自己又发掘不了新人,蜀汉才撑不下去?”
李念摇头道:“蜀汉撑不下去不仅是人才凋零的原因,蜀汉本就是三家中最弱,能支撑这么多年已经颇为难得。”
“刘禪信任诸葛丞相,诸葛丞相也未辜负刘禪的信任,其虽大权在握,却未曾有背主谋逆之心,反而为蜀汉尽心奔走。”
“丞相病逝於五丈原时五十三岁,从二十六岁出山,辅佐蜀汉两代君王共计二十七年。”
“很多人认为丞相会病逝是因其太过操劳,长年累月积劳成疾。这也不负他在《出师表》中之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始皇嘆道:“好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真忠臣也!”
李念道:“为纪念丞相之功,南北朝时人立武侯祠。其实,昭烈帝的庙和武侯祠在一片地方,后来昭烈庙和武侯祠合在了一起,然后就变成了很多人知道武侯祠,却不知昭烈庙同样在那。”
臣子流传於世的名声居然在君主之上,足以说明这个臣子有多么优秀,但想必那刘备也不会计较这些,正是因他请了诸葛亮出山,才会有这一段歷史。
当然,也只有他能请得了诸葛亮出山,君臣相得,共谱一曲流传千古的歷史佳话。
然而,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英雄豪杰歷歷在目的汉末如今也进入黄昏。
那“专捅义父”的温侯吕布已逝,喜好人妻的曹操已死,忠义的刘皇叔已崩,诸葛也已归天,唯有孙权还在活……
李念道:“孙吴的情况和蜀汉不一样,在称帝后,孙权虽仍有志於天下,但其更追求內部的安稳,只要能守好东吴一亩三分地即可,不能统一天下,也不强求。由此,孙吴內斗严重!”
“神凤元年四月乙未日,孙权驾崩,终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庙號太祖。”
等会儿,好像有奇怪的东西加进去了,什么叫作諡號“大皇帝”?
这是孙权离世前特意嘱託后继之君给他定的諡,还是孙吴后继之君故意这么做?
听到始皇帝的问题,李念笑道:“臣也不知为何会有这个諡號,不仅是臣,后世的歷史学者也没弄清这諡號的缘由,只能猜测。但『大皇帝』这个諡號,臣以为从字面上,孙权当不起大帝之称!”
每一位大帝都当是独断一个时代的顶尖人杰,孙权虽也是人杰,可其功绩没有独断一个时代,在其所在时代也不为顶尖。
“由於孙权坐观东吴內斗,甚至可能还在其中添柴加火,给东吴留下了不少问题,使得东吴实力在三家中排第二,也仍难挡大势,终被司马氏的西晋所灭。”
“《三国演义》开篇曾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下混战,到曹刘孙三家鼎立,终究还是匯合到了晋这条大河之中。”
三家归晋,一个时代就此完结落幕,也代表那个时代豪杰们的故事盖棺结尾。
但李念的话还未完,他道:“臣喜欢三国的故事、三国的人物,但臣並不喜欢三国这个时代,『寧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三国那些大人物故事的背后是华夏儿女的累累白骨,曹操曾有诗言:”
“鎧甲生蟣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写的不错,可他也是造成这幅景象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