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匈奴的现状
喊完后,帐內的秦人同匈奴人对视一眼,忽然笑了起来,虽然很多人搞不懂为何要笑,但其他人都笑,也只能跟著笑。
这一笑后,帐內的气氛再度变得轻鬆友好,眾人落座继续听王賁讲说他的战略构想,头曼等人间或提出些问题,一场无酒的宴席在宾主皆欢的氛围中结束。
头曼等人离去后,王賁看向留下来的椒离,问道:“离上次见到大使,差不多快有一年了吧?”
王賁身为秦军此次出征的最高统帅,椒离身为大秦驻匈奴的大使,两人自然要见上一面。
椒头摇头道:“还差些时日才到一年,当时椒某出使归来,在章台宫向陛下稟告,將军那时也在。”
当时是椒离和陈平出使了匈奴、东胡、月氏多个部族,在章台宫內向始皇和大秦群臣作出使匯报,也是在那时,根据椒离、陈平等人的出使报告,判断可能需要对东胡、月氏出兵。
这场征討东胡、月氏的战爭並非临时起意,是在一年前就已经在开始筹谋,而在新年朝贺时,东胡派出的使者触怒始皇帝,更让眾人认为要向东胡、月氏出兵。
东胡人今天就敢对始皇帝不敬,分不清大小王,明天岂不是得骑在大秦头上拉屎撒尿?
王賁又问候道:“大使馆的诸位可都安好,可有要王某相帮之处?出发前,陛下曾特意召见,让我代为向使馆的诸位问好。”
“你们远离大秦,在匈奴为大秦做事,殊为不易,若有困难需要帮助,让我尽力为诸位解决,如不能解决,回去后稟告於他。”
这是始皇帝在听了“十三將士归玉门”故事后,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决定,大秦不会放弃在外的大秦將士,大汉都能留下这等流传千古的歷史典故,他的大秦也一样能,不仅能做到,还將做的比汉更好。
听了王賁话后,椒离等人无不动容,有些人甚至擦拭起眼角。
这种现象可能在现代人看来很假,但对这时代的人来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並不只是两句朗朗上口的诗,而是他们真正在践行的人生信条。
君王的知遇之恩,君王的提携之恩,是真会让人以性命相报,这也符合这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轻生死,重然诺!
因而,此刻听到王賁提起陛下远在咸阳也依旧记著他们,让王賁代为问候他们,关心他们是否遇到困难,又怎能不让他们感动?
椒离等齐齐起身,朝咸阳所在方向行礼:“陛下隆恩,臣等不胜感激,必为陛下、为大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时原本没有,是他们在李念接受培训时,听李念提及,从李念那学过来的。
王賁摇头笑道:“诸位皆是我大秦栋樑,若陛下在此,定不会让诸位『死而后已』。诸位,还请入座!”
重新落座后,椒离向王賁道:“多谢上將军向我等转告陛下之意,然我等如今並无多少困难,只是离家日久,使馆中的大伙会有些思念故土、想念家中亲人。”
王賁嘆道:“此乃人之常情,但这个困难,请恕王某无法为诸位解决,等回去后,王某会向陛下稟告。”
大秦如今驻外的使馆人员未被允许携带家眷,时间一长,会想念亲人,也属正常。
椒离赶紧道:“上將军误会了,此並非困难,只是向上將军言说一二。除了不能和亲人团聚,我等在此吃喝所用都甚好,並无多少难处。”
见椒离等人好像真没有多少困难需要他相帮,王賁又道:“你等是代表大秦在匈奴驻使,职责重大,若有难处,定要说出,莫要藏著!”
椒离点了点头,王賁又问道:“匈奴如今的状况如何?”
这才是椒离等人留下来的目的,向王賁介绍他们所知匈奴、东胡、月氏等部族状况,虽然他们已经將许多事通过密信送回了咸阳,但信中讲说和真人讲述还是有些差別。
且密信送往咸阳需要时间,在信息上有滯后性,现今见到了椒离等人,自然是获取第一手的消息。
椒离神色一正,道:“回上將军,匈奴的状况和我等在密信中所言相仿,头曼等人光鲜,匈奴民眾贫苦。匈奴民眾对头曼等人多有怨怒,匈奴迟早会爆发內乱!不过……”
椒离话锋一转:“这次击败了东胡、月氏,应当会让內乱来得晚一些。根据我等在匈奴发展的眼线,在匈奴民间,大秦的风评比头曼等人更好,匈奴民眾中有很多人感嘆没生在大秦。”
听到椒离之言,帐內的不少秦將脸上都露出笑意,让別国的人恨不能生为己国人,这不正是在体现自己的国家更好?
(请记住1?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匈奴人感嘆没出生在大秦,正是在说大秦比匈奴更好,当然让他们这些秦將生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同时,他们神情中又有些许鄙夷,那匈奴单于和头人竟然自己治下的民眾羡慕成为他国的子民。
要是李念在此知道这些秦將的想法,定会腹誹:二哥別笑大哥,在歷史上,你们老秦人也不比现在匈奴人好到哪去,不然为啥会有『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之说?
说到这里,椒离语气古怪道:“匈奴民眾中甚至有人觉得既然大秦和匈奴为华夏兄弟,是一家人,应该让匈奴併入大秦,他们也好成为大秦子民,抱有这样想法的匈奴人还不少,他们甚至自发成立了一个组织,偷偷找上过我们。”
王賁道:“你等可曾答应他们?”
椒离摇头道:“既未拒绝,也未答应,但给予了其等一些帮助,让他们维持让匈奴併入大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