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刘玄小心翼翼问道:“倘若朕退位之后,各藩相互征战,大齐蜕变为东周列国又当如何。”
“不会的。”首相耐心解释道:“大齐取消帝制之后,议会将继续发挥作用,议会将保持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用以镇压任何可能出现的反叛。”
再者,共和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人再愿意支持藩镇争霸了。
所有人都开始为未来作出规划,而天心城的未来在哪里?
刘玄决定拜谒太祖皇帝陵寝。
~~~~~~~~~
1787年8月11日,名士文孟不知筹划了多少次,终于携家人抵达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也就是袁崇焕故里。
女儿在客栈睡到午后快五点,日头西斜,再三叫她起床,全家人乘坐马车赶往袁崇焕陵寝。
还没到纪念园,瞥见路牌上写的“崇焕”字样,便觉泪眼朦胧。
是的,此时此刻,终于身处袁公故里。
一百年前,袁崇焕就是从这里走向京城,走向他命运的赌局。
文孟一个人徘徊在墓园间。
“1787年与我而言发生了许多事,大齐现在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向前一步不知生死,倒退一步则是万丈深渊,我曾经无数次翻开国史,铺开宣纸,想要认真书写他的故事,可是跳跃的指尖忽然停滞。我不知该从何写起。”
是的,在此之前文孟曾写过无数故事,虽然那些故事和袁崇焕关系不大,虽然那些故事正在走向黯淡。
可是,当他要写一部袁崇焕故事时,他犹豫了。
文孟并非完美主义者,他只是想写的更好一些,更真实一些,用太祖皇帝的话来说,只是想让事情变成他本来的样子。
袁崇焕,在当下士林中评价可谓一言难尽。
很多人都能说出“三年平辽平到京师,”“北京烤鸭”之类的梗。
抨击袁崇焕这样一位著名人物——可能很多人仅仅是知道这个名字而已——是一件刷足存在感的事情。
世风如此,无可奈何。
只是与文孟而言,这次水南之行,是为一次朝圣之旅。
他非粤人,更谈不上是袁崇焕的东莞老乡,东林同党,只是近来查阅了大量齐国资料,而随着读史的愈发深入,他对袁崇焕的崇敬愈深。
冥冥之中自有一种力量驱使他来到这里。
所以,当袁崇焕那足有五六米高的巨大雕像映入眼帘,泪水顿时就模糊了他的双眼。
感情发自肺腑,情不能自已。
死后不愁无猛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日暮时分闭馆,偌大的墓园,稀稀疏疏只有几名游客。
明日再来吧。
晚上吃了火锅,走了两公里路程,路过一家花店,买了五朵鲜花,明日送到袁崇焕衣冠冢前,祭拜袁公。
时间不早,愿今夜好梦,愿大齐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