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殿试不同,殿试必定会考实际问题,而且往往都是朝廷的实际需要。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比如朱元璋称帝后,殿试就曾问大明该怎么消灭北元,殿试状元提出卫所军屯,步步蚕食。又比如嘉靖晚期,嘉庆跟大臣已经离心离德,国家财政也极度空虚,殿试就问该怎么让大臣重新听话办事,还要让国库重新充盈,天下太平。
到了明末崇祯七年,大明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干脆在殿试连发六问:
一问满朝文武贪官太多,怎么让他们变清廉。
二问满清叩关,大明该怎么防御反攻。
三问流寇遍地该怎么剿灭。
四问国库空虚,该怎么让大明有钱。
五问皇太极开始招降蒙古,大明该怎么应对。
六问国家内乱四起,百姓困苦到底该如何破局。
……
反正这六道殿试考题一问出来,那一年的大明进士们,差点没被崇祯给玩死。
最后的状元刘理顺文章,也只是避重就轻的提出选贤任能,然后先剿流寇,再打满清。
这些答案显然没有用,也救不活大明,十年后北京城破,七年状元刘理顺自杀殉国,算是没辜负崇祯的钦点恩典。
程驷举还在看着考卷苦思冥想,在他前面两排的袁名曜,却是已经开始提笔作答:“臣对曰: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不过一亩三分。而至秦汉,先长城以北,引弓之国,长城以内,冠带之室。又《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汉遂弃珠厓。而今珠厓即为琼州,复归中国,此何也?无非时移世易,汉时中国,不可与今之中国并论……”
“又以盛唐强盛,然却以内中国,外四夷者,而王道之用。虽以西域威憺南羌,南羌连衡河西,接伊西、北庭、安西诸蕃,成盛唐边疆之势。但安史之后,盛唐亦是衰败,边疆丧尽……”
“再以前明,首都于幽燕,盖天子自为守也。《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勿以为臣。若夫祖宗初得天下即入版图者,其可以与人乎?况本中国膏腴之地,要害之塞,昔人所谓‘一寸山河一寸金’者哉?非至于甚不得已,而存亡安危之决在此,不可轻言弃也……”
“华夏以西之欧罗巴诸国,隅东之美利坚大陆,往北之北海罗刹之国,皆占有广袤之地,攫域外之财富,我华夏中国有何不可?我中国礼仪之邦,不可与蛮夷等同,然外圣内王,广为教化,所得即百姓愈来愈苦,唯有内圣外王方为正解……”
“外夷洋番以工业革命,打造强大海师,攫取四海诸内财富。那我华夏中国,也应师夷长技,不可闭关锁国,效仿伪清胡虏妄自尊大,而应放眼四海而治政。昔周天子分封诸侯,教化四夷戎狄,如今蛮夷戎狄皆为中国子民也……”
“今之寰宇,亘古未有,臣以为当对海外诸番,大张教化,大兴圣王之师,使其沐浴王化,得圣王仁治,便如昔年周王分封天下,以诸侯教化戎狄,使之为我华夏中国子民……”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先是引经据典,阐述国家土地边疆的变化,认为国家并非一成不变,华夏中国始终都在对外广为教化(持续扩张),这才有了现如今脚下的中国版图。
而后,接着又说起对海外变局的看法,认为外夷都能四处抢地盘掠夺财富,那中国作为广张教化之国,凭什么就不能跟着效仿,师夷长技?
袁名曜的文章思路很明确,只从内容上就能看出来,这家伙绝对是湖广人,而且平时应该没少看《大汉邸报》,对邸报里时不时冒出的关于海外局势的文章,明显上过不少心思。
这才能让他的思路,能够跟得上聂宇的思路。
(这人名气不大,但他的学生名气很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