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见状也干咳几声,拱手劝道:
“陛下,臣附议司马仲达之计。”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陛下若不愿弃守并州,则与匈奴人结盟联手,乃是守住并州的唯一机会。”
“倘若陛下不愿联手匈奴,就请陛下速速下令大将军,放弃并州保存兵马才是。”
司马懿这个河北士人领袖,此时难得与贾诩杨阜这些关陇士人立场一致。
曹操本有满腹怨言,却被众臣联手的苦劝,硬生生给憋了回去。
看着立场一致,群起相逼的众臣,曹操拳头暗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用司马懿之计吧,面子上过意不去。
若是不用吧,则并州断然难保。
何况群臣不分地域,竟是对他群起“相逼”,如此压力又岂是他所能承受。
进退维谷中的曹操,只得拄着拐杖踱步,陷入了纠结权衡之中。
苦思良久后,曹操终于停下了脚步,回首望向了众臣。
“杨阜,朕命你即刻动身前往并州,向元让宣旨。”
“你见到元让后,将今日军议内容,一字不差转述于元让。”
“你告诉他,从今往后,并州军政大事,全由他一人独断,不必再请示于朕。”
“他是要继续坚守并州也好,放弃并州撤回关中也罢,又或是他有别的什么御敌良策,皆可自行决断。”
“无论他做出什么决定,无论结果如何,朕都不会过问,也不会怪罪于他。”
曹操拐杖指着杨阜,洋洋洒洒交待了决定。
杨阜身形一震,惊异的目光望向了曹操。
司马懿和贾诩则松了一口气。
曹操还是对守住并州,抱有一丝残念,决定向匈奴人借兵。
不过与幽州时一样,他还是要既当又当。
想向匈奴人借兵,却不想背负骂名和黑锅。
那自然就得找别人来背锅。
夏侯惇,就是这个背锅之人。
派杨阜去传旨,还要将军议内容如实转述夏侯惇,就是暗示夏侯惇自做主张,去向匈奴人借兵。
授以夏侯惇不必奏请,独断专行之权,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勾结匈奴的是夏侯惇自作主张,我曹操可不知情。
你们要骂,你们就去骂夏侯惇,别骂我曹操!
司马懿和贾诩皆是实用主义者,对曹操此举倒也并无异议。
杨阜想明白曹操此举的虚伪,却是眉头暗皱,眼中透出一丝鄙夷之色。
不过鄙夷归鄙夷,他也不敢当面指出,只得暗叹一声,默默领命。
当下,杨阜便带着曹操的旨意,即刻动身北上,绕行西河郡往并州向夏侯惇传诏。
曹操则立于城头,目送着杨阜身影远去。
“想不到,我曹操一世英雄,竟被一织席贩履之徒,逼迫到如此恬不知耻的地步!”
“曹操啊曹操,当年的你,若是见了今日的你,定然会为之不耻吧…”
曹操仰望苍天,心中涌起无限慨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