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你知道,卡梅隆目前正在制作的那部3d电影,采用的是他和文斯·佩斯联合开发的fusion拍摄系统,这是目前全球唯一成熟的3d拍摄技术。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套系统几年内卡梅隆不可能外借。即使未来可能被人借出,但是那个人暂时不可能是你。”
诺兰说得十分直白,吴宸却也不意外。
他记得很清楚,这套系统在卡梅隆完成《阿凡达》后,仅仅借给了他的老朋友马丁·斯科塞斯用于拍摄《雨果》。
“如果我不走卡梅隆的路子,而是走自己的原生3d呢.”
诺兰微微一顿,随即点头:“你打算专门为你的科幻片研发一套属于自己的3d系统?倒也不意外。”
当前全球范围内,除了卡梅隆之外,其他导演若想用3d拍摄,只能自研原生。
“所以,我才说你需要《火星救援》获得巨大的成功,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研发原生3d的成本可能不算太高;
但额外的拍摄开销与人员培训成本非常巨大。更何况,双机拍摄的技术门槛极高,目前能熟练驾驭这种拍摄方式的导演,据我所知寥寥无几。”
两人沟通了许久后,克里斯托弗·诺兰才挂了电话。
当然两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聊所谓的转制3d,这种转制对于注重影片质量的两人而言,压根不在考虑范围内。
乔纳森此时忍不住问道:“吴宸想拍3d?”
“可能是有这个想法。”
“他疯了吗?”乔纳森·诺兰有点不解,“卡梅隆的技术封锁还在,意味着需要自研,再加上带来的成本升高,以及对于导演的极高要求,各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我感觉环球很难在这个时候支持他,或许斯皮尔伯格来的话,才有机会”
“所以我才说他需要《火星救援》的胜利,否则给各方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诺兰缓缓说道。
此时京城别墅,吴宸挂断电话,靠在椅背上,脑海中已然清晰了许多。
自研原生3d技术,前世就是基于卡梅隆技术封锁下,一些不愿意等待的导演尝试突破而取得成功的。
而这些导演,全都是天赋异禀的极少数人。
当然不成功的已经被埋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其实专属研发的费用并不高,需要一点时间,但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不可小觑。
因为这是属于高度美学定制化的东西,也就是其他导演很难直接“借来用”而不调整风格,与卡梅隆的那种能借出去用的完全不一样。
这种3d也被称为“情绪型3d系统”,也叫“导演风格定制引擎”。
实际上,《星际穿越》本身就适合这种原生定制的3d,并不适合卡梅隆那套强调真实与空间动态的3d风格。
《星际穿越》的风格更注重情绪,它需要的视觉需求是诗意的、间接的、抽象的。
不过摆在他身上的难题也出来了。
《星际穿越》有多个场景特别合适3d,若是拍的好的话,比《阿凡达》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太空段落,穿越虫洞、黑洞边缘、宇宙舱内,又或是外星球探险段,冰星、水星等部分,它的空间维度本身就立体、分层,拍好了能让全球为之震撼。
但另一方面,情感细腻的书房对话、亲情场景又并不适合过于立体化的呈现,加上电影时长较长,观众观看压力也会倍增。
吴宸站起身,缓步走到阳台,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京城夜色,心里逐渐坚定下来。
“3d是必须要做的”
国内的3d拍摄技术严重落后,这个时候如果他不做,未来几年内,国内电影工业只能被动等待技术解除封锁以及各大厂商研发出了新的系统,跟在别人后面。
虽然3d后面慢慢因为各种因素开始进行新一阶段的沉沦,但是它此时对于国内工业化推动有很重的意义。
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观众的体验也必须照顾.”
两个一结合,吴宸眼神一亮,心头顿时豁然开朗。
既然一个版本难以兼顾,那就制作多个版本。
既适配所有影院主流家庭观众、维护口碑基础盘,又满足追求视听震撼、影院重度用户,还能让科幻粉/年轻观众沉浸3d其中
当然想要这么做,《火星救援》的票房一定不能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