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也想你和你大姐、二姐。”
景容见大哥还和过去一样喜欢自己,嘿嘿一笑,双手抱着李景孝的脖子,小脸趴在他肩膀上嘀咕着。
“那大哥还出去这么久都不回来,想的我常在梦里才能看到你。”
李景孝不由哈哈一笑,妹妹太小的话,有时候真的像是在养女儿一样。
低头又在小妹的头顶亲了下,“好好好,下次大哥尽量不出远门。”
这才让小姑娘露出了笑容,笑盈盈的趴在李景孝怀里,嘀咕着自己这半年里都做了什么,会写多少字。
李景孝也没任何不耐烦的样子,抱着小妹坐下,然后对景熙、景玥招招手,示意姐妹俩坐自己旁边。
应付着景容,也没忘了问了景熙、景玥这半年的情况。
景熙和景玥对李景孝平安归来,心里也是高兴和激动的很。
只是看着赖在大哥怀里的小妹,难免有些遗憾自己为何已经长大了。
否则和小妹一样,还是个小娃娃,也能赖在大哥怀里不下来。
李景孝可不知道两个妹子的想法,笑着和三人闲聊了半天。
才有丫鬟带着秦钟和贾宝玉过来。
一看到李景孝坐在上位,抱着景容和景熙、景玥说说笑笑。
秦钟忙拱手行礼,贾宝玉同样规规矩矩的向李景孝行礼。
在礼节方面,贾宝玉还是很周道的。
只是等李景孝笑着摆摆手,示意两人起身后。
这小子径直走向已经站起来,对着宝玉和秦钟微微屈膝行礼相迎的景熙、景玥身边。
笑盈盈的说道,“两位姐姐早,今日可是要练剑、还是练拳?”
景熙和景玥不由脸色微红,羞恼的瞪了贾宝玉一眼。
平日里还想着,这小子年纪还小,走的近点也没什么。
可大哥回来了,还当着大哥的面表现的如此亲近,要是让大哥误会了,那可就糟了。
贾宝玉被景熙和景玥瞪了一眼,心里莫名的有些不解,直到看到景熙和景玥脸色有些慌乱的看向李景孝。
这才尴尬一笑。
李景孝无奈摆摆手,知道这小子生性如此。
好在贾宝玉此时也确实还是小娃娃,没必要和他计较。
当然,要是七八十来岁了还这样。
要么是真蠢。
要么就是完全不在乎礼法。
不过,这里可不是贾家,李景孝想到这,眉头一皱。
看向贾宝玉说道,“近来可有读书、习武?”
贾宝玉心里一紧,这姐夫可是杀神下凡。
听府上的下人,避开自己悄悄说过,姐夫在草原上杀的鞑靼人尸横遍野。
有的说,没五万也有三万。
有的说,至少十万,否则鞑靼人不会那么快就从大同和宣府退兵。
就连粮草辎重都遗弃了大半,为的就是尽快回援,免得草原上的部族被姐夫给杀光了。
一想到这,贾宝玉顿时就老实起来。
这小子其实很聪明,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
没了贾母护着,哪里敢在李景孝面前撒泼装傻。
老老实实的回道,“学了论语前十篇,前几日姐姐还考教过小弟。
至于习武,东院的大奶奶说,小弟年岁还小,先打牢基础,所以只练了真武长拳。”
李景孝目光看向景熙,景熙忙点点头,“大哥,大嫂子确实担心宝二爷和钟弟、容儿年岁太小,练的太勤伤了身子骨。”
贾宝玉一听景熙称呼自己宝二爷,却又称呼秦钟‘钟弟’,不由有些不满起来。
李景孝有心教训贾宝玉,让他老实点。
想了想后就问道,“宝玉,论语第五篇《公冶长》有言,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贾宝玉苦着脸,想了想后才回答道,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李景孝点点头,又问道,“可知道这几句话的意思?”
贾宝玉忙回答起来,李景孝见他确实懂,又问道,“既然懂得这几句话的道理。
那你将来是想做社稷之才?
还是留恋山水的隐士?
亦或者安心做那富家翁?”
贾宝玉挠挠头,让他当官那是十万个不愿意。
可要是去做隐士,虽然纵情山水,但身边没娇妻美眷,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所以想了想,好像还是安安心心当个富家翁,日子才算逍遥。
可要是这么说,好像又显得自己没志气,凭白丢了大姐姐的脸。
左思右想,最后才回了句,“姐夫,太难了。小弟还小,等长大了再请教姐夫。”
李景孝哈哈大笑起来,这小子确实挺聪明的。
仗着自己还是孩子,耍无赖也没人会怪他。
贾宝玉见状,知道自己应该是过关了,不由也笑了起来。
却不知,景熙和景玥对他这回答,是一万个不满意。
自己大哥是谁,都这么提点你了,居然连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秦钟则在心里想着,自己将来肯定要和姐夫一样护国安民,北击鞑靼、瓦剌,才不枉男子汉大丈夫。
李景孝随后又问贾宝玉,大舅哥贾珠学业如何。
贾宝玉倒是知道很多贾珠的事,忙一一说了起来。
李景孝暗暗点头,贾珠大病一场后,大概是想开了,学业反而有所精进。
不过,虽然宁荣两府在京城居住了一百多年,但祖籍其实还是金陵。
不管你爹在京城做多大得官,科举必须回原籍考。
而且官越大,权里越大,这条规矩反而越是要遵守。
否则就是送把柄给政敌。
贾家在金陵还留着大宅子,而且既然称呼贾史王薛为金陵四大家族。
自然就说明贾家祖籍在金陵。
八月初的乡试,贾珠自然得回金陵考试。
而且为了天气太热中暑,五月份时早早坐船,走运河回了金陵。
按照时间算,此时已经考完了乡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