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苏北灌溉总渠
但是直到潘季驯离开,苏泽也没有承诺要怎么尽力。
三月六日,工部。
作为京师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工部的存在感却是十分稀薄的。
不过工部尚书雷礼还是很享受这种安宁的。
上一次工部被朝野议论最多的时候,就是先帝嘉靖年间皇宫失火,为了重新修造紫禁城,工部向全国摊派,搞得满朝文武一起痛骂工部。
不过最近这些日子,工部尚书雷礼的日子也不是那么舒坦。
原因是,漕运总督兼工部侍郎王之桓,和现任工部侍郎潘季驯,为了修造运河还是梳理黄河,吵了起来。
工部的预算就这么多,在今年十月新的预算下来之前,显然只能办一件事。
到底是先修河还是先治黄,工部内部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这场争论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了工部的日常工作。
不过苏泽没有直接去工部,而是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工部员外郎万敬和傅顺。
傅顺上次修造东胜卫棱堡,因功晋升为员外郎。
万敬则是主持了山西铸炮的工作,同样因功而升迁。
傅顺比起之前帮着苏泽修宅子的时候更黑壮了些,而万敬则显得更书卷气了。
问起了工部之争,傅顺粗着嗓子说道:“这帮人争来争去,好生无趣。”
万敬知道他是个憨货,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其实黄运之争,两位侍郎大人都没错。”
“问题的根源,还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苏泽对于水利史并不是很了解,虚心问道:
“请万兄赐教。”
万敬说道:
“赐教不敢,夺淮入海始于南宋,是南宋守将杜充,为了阻挡金军南下,掘开了黄河大堤,想要以水代兵,却导致了黄河改道,侵入淮河。”
“夺淮入海导致了几个结果。”
“首先是淮河的河道狭窄,所以黄河中上游一旦泛滥,在入淮的地方必定会发生洪灾,而且因为黄河泥沙,导致淮河淤堵,也成为悬河。”
“其次是大运河淮河段也同样受到影响,泥沙抬高河床,让淮北到山东段漕运难行,这也是王侍郎力主要开凿新运河,纾解漕运淤塞的原因。”
苏泽认真听完,黄河的问题其实就是淮河的问题,南宋夺淮入海的影响极其深远,遗留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
造孽啊。
曾经可以和江南比肩的淮河流域,如今变成了南直隶最贫困的地区。
唐宋时期的皖北粮仓也因为黄河年复一年的侵扰,也变成了黄河泛滥区,粮食产量大大降低,连温饱都难以保证。
苏泽记得前时空的淮河问题,一直连绵到了民国,苏北地区依然是最贫困的地区。
苏泽突然说道:
“如果挖掘一条河,引导淮河入海,可行吗?”
万敬愣一下说道:
“这?以前从没人想过这个。”
苏泽根据记忆,说道:
“淮河下游,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流经洪泽,清江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东至扁担港口入海,如果淮河从这里疏导入海,是不是可以灌溉两岸,还能起到泄洪防洪的作用?”
万敬拿起茶水,蘸着水在桌子上画起了水文图,越是画越是觉得这个方案精妙。
苏泽所说的,其实就是建国后解决淮河问题的最终方案——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就是为了解决淮河问题而挖掘的。
而且这条水渠不仅仅有防洪疏导的作用,还是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挖掘成功后,原本因为洪泛贫困的苏北地区,成为全国的超级粮仓。
至于可行吗?
建国初期,物资匮乏,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苏北灌溉总渠都是靠着两岸的百姓,利用农闲的时候挖掘出来的。
苏泽逐渐理清了思路。
无论是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加固黄淮河堤的工程,还是王之桓开挖泇运河的工程,其实都不算错,也都是有利于大明的。
而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这两个工程也都完工了。
可虽然完工,黄淮问题并没有解决,在清代和民国都发生了巨大的水患,百万人流离失所。
所以这两个工程,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之策。
苏北灌溉总渠,才是解决黄淮问题的关键!
万敬又说道:
“可是挖掘这条河,那可是要动员不少人力的。”
苏泽点点头。
其实水利工程的办法并不难,之所以这条总渠一直到建国后才开挖,这也是因为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需要满足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
这种大型工程,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员,一般能满足这种条件的时代,就是朝廷威信比较高的开国时期,或者贤君能臣在位的中兴时期。
否则像是元代一样,朝廷威信明显不足的时候还聚集百姓修黄河,那就等于给造反的人聚集兵源,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
其次这种水利工程需要极强的基层治理能力。
修造水利工程,那些土地要变成河道,临河的农田也要改造成河堤,如何安置因为挖掘工程而迁居失地的百姓。
一个处理不好,就是烽烟四起,这都需要地方上有极强的控制力。
最后就是安稳的国内外环境了。
其实民国也想要治理黄河,但是刚刚成立导淮委员会,就撞上了抗日战争,最终治理失败。
而在苏泽看来,现在就是一个治理淮河的好机会。
只是这个工程,要比潘季驯的治黄方案,以及王之桓的运河方案,需要动用的资源更多。
这就不是工部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了。
必须要户部拨款,地方上多个部门配合,还要六科都察院督查审计,再加上地方上百姓通力合作才行。
如果直接上书,强行通过所需要的威望点应该是海量的。
苏泽决定还是舆论先行,在报纸上先造势再说。
——
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