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又抬头看向山顶。
李斯站在一旁沉默不言,始皇帝的人生十分坎坷,尤其是上半生,哪怕是孩童时期也是在朝不保夕中度过的。
如果公子扶苏的人生能够更好一些,能够更平顺更温暖,这对自小就经历过朝不保夕的始皇帝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是啊,现在的公子过得多么幸福美好,甚至让始皇帝的脸上都有了笑容。
好似,这位皇帝的心中……那些在以前留下的创伤,此时此刻都弥合了些许。
“走,上去看看。”
闻言,李斯神色又恢复了严肃,跟着始皇帝一起走上峄山。
峄山是一片大山脉,却有不少美丽的景色,山上还有池水,传闻齐鲁各地有不少人会在此地隐居。
扶苏也抬头看向了父皇,父皇正与丞相李斯要登山。
从咸阳一路而来,这支车队经过了关中平原,穿过函谷关,现在又穿过豫东平原来到了峄山。
“公子也要去登山吗?”
扶苏看了眼田安怀中的孩子,低声道:“不去了,坐在这里看看也很好。”
田安颔首。
直到夜里,峄山的山上传来消息,说是始皇帝让丞相李斯刻石立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追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扶苏看完了全篇,这其实是一道始皇帝诏,所写的也是小篆,这道始皇诏也就宣示着终结了列国征战,结束了周天子的时代。
而所写字体是小篆,其意也在告诫世人,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必行之事。
扶苏让妻子带着孩子先去休息,而自己则守在车队旁,等着父皇下山回来。
扶苏又看向一旁的王贲,道:“下一趟就在泰山了吧。”
王贲颔首,回道:“张苍拉着粮食已到泰山了。”
扶苏又看向峄山脚下的大湖,这个湖很漂亮,能见到倒映在水池上的月亮以及星辰。
当扶苏再抬头看去,又见到有火把连成一片,正在向山下而来。
又在原地站了许久,扶苏见到了李由,而后见到了在后方走回来的父皇与丞相李斯,还有后面的一片齐鲁博士。
扶苏站在一旁行礼迎接父皇回来,当父皇与丞相李斯走过,到了眼前的是一群齐鲁博士。
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大抵,这些齐鲁博士都通读过了山上的刻石文章。
始皇帝没想过用周天子之礼登山,始皇诏的隐喻便是在告诉他们,以后别再拿周天子讲话了。
也许,他们在来时的路上还会考虑始皇帝会不会改变想法。
有了峄山的始皇诏,这些齐鲁博士肯定是死心了。
两天后,始皇帝的车队到了鲁地,如今的鲁地在秦一统之后,从鲁县改立为薛郡。
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此地立国为鲁。
再后来春秋几代更迭,列国征伐不休,此地的名字也几次更替。
直到现在,始皇帝将其定为薛郡,此地是一个郡了。
当始皇帝的车队到了这里,有不少齐鲁博士请命,他们要去看望孔鲋,以及孔子故地。
始皇帝一直坐在车驾内,没有开口答应,而是李斯在应付着齐鲁博士们。
面对众人的请求,李斯道:“要去看望也可以,不过泰山就在眼前,你们去一人看望孔鲋,就要再带一个孔门子弟前来泰山观礼。”
有人离开了,有人还在犹豫。
还有人正在询问淳于越的意思,他们担心这是李斯的陷阱,说不定等他们将孔门子弟带到泰山脚下。
他李斯一声令下,孔门子弟乃至他们都杀了,那该如何是好?
说不定他李斯只想要杀光孔门子弟。
李斯又道:“若你们能将孔鲋请来,皇帝可封他少傅。”
闻言,众多齐鲁博士神色越发为难,谁都知道李斯师出荀子,其中是何意思猜都猜得出来。
难道任由他李斯折辱孔子世孙?
这种事他李斯做得出来,他李斯手中的人命还少吗?
扶苏一直旁观着,他低声对程邈道:“他们是万万不会将孔鲋请来的。”
田安低声道:“公子,当年荀子在稷下学宫与鲁地学子时常有争论,那是稷下学宫的孔门子弟,他们对荀子的见解,尤为不容。”
“可当初荀子并不在意那些嘲弄,荀子依旧坚持自己的理念。”
就像是当初王翦感慨的那样,他老人家恨攻打楚国太晚,若是早点攻打楚国,说不定就能活抓荀子入秦。
王老将军的想法是好的,若真如此荀子死在了秦地,荀子的死因指不定又会被添油加醋。
看着齐鲁博士们三三两两离开,这些离开的人都还要再回来,他们需要回来为始皇帝的封禅,来观礼。
就算是不回来,秦军也会抓他们回来。
薛郡北依泰山,从这里抬眼望去就能见到巍峨的泰山,蓝天白云下的泰山是那么的美丽。
从薛郡的东南看去,还有一大片连绵的山脉,这些山脉屹立在大地上,几千年都是这副模样。
离开的齐鲁博士并不多,他们肯定是不愿意请孔鲋来面见始皇帝的,这些人甚至还会请孔鲋逃离鲁地,以免被始皇帝与李斯迫害。
因齐鲁博士们,他们自觉地在秦的境遇不好,那么始皇帝与李斯也会迫害其余齐鲁博士。
扶苏感慨一叹,心道:这哪里是迫害,秦有过善意的对待他们,是他们自找的。
说是要请孔鲋来,不免令扶苏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先贤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
等丞相朝着这里走来,扶苏道:“老师的心情,看起来很好。”
李斯叹道:“终于到泰山脚下,也踏实了。”
当初是老师极力劝谏始皇帝封禅泰山的,现在真的来到了泰山,那么圆满就在眼前了。
李斯道:“臣也没想为难那些博士,是他们将臣,想成那样的人。”
扶苏道:“先师荀子也是学于孔子与孟子,老师又怎会折辱孔子的世孙呢?”
李斯颇为赞同地点头。
(本章完)